-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0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08-31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楊美英
恍惚狀態的自我尋找
展演名稱:過火
展演團體:白舞寺舞團
展演時間:95.08.19~20
展演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這是一種特別的體驗。步出劇場後,聽見有觀眾竊語:「舞蹈在哪裡?」
這是白舞寺發表的現代舞新作--《過火》,節目單說明:「白舞寺的成員,大多在道士、乩童、陣頭旁邊長大」,於是採用了這種台灣土地上流傳的淨化儀式,為這塊土地禱告。
乾淨的舞台上,三位女舞者一字排開,從肢體末端最微小的震動、搖晃開始,漸漸加強、劇烈,終於達到近似瘋狂物我兩忘的狀態。這大概是讓人最印象深刻的畫面了,成為舞作的開場和結尾;觀眾看不到美麗伸展的身體線條、精力的巧妙轉換,只能透過一定時間節奏、以及舞者的固定手勢和隊伍變換,確知舞者並非歇斯底里的失神亂舞,而且可以感受到舞者的能量強碩,清楚的掌握自身與表演空間及他者的關係。
整場抖動不停的女體,看似癲狂無語,其實夾雜憤怒、憂傷等情緒,搭乘作曲家李泰祥音樂,原始神秘的感染力不可小覷,可以感受到創作者意欲追求一種人類共通的境界,企圖達成某些跨越敘事邏輯的共通性感動。
筆者以為,該舞作脫離了敘事性的肢體語彙邏輯,邁向抽象轉化的儀式性情境,同時拒絕溫婉優美或平易近人的肢體律動,充滿粗獷╱粗糙的草根性,流露出勇敢的詩意,幾乎讓人聞到了香火硝煙氣味!
不過,既是朝向恍惚或解脫的身心律動,看來相當臣服/配合音樂旋律的肢體節奏性,即顯得有些矛盾;而且,舞蹈中段氣力不足,讓儀式性的氛圍落入困頓,欲振乏力,舞者口咬棍棒一段雖說「理由」明白,舞來卻嫌勉強尷尬;頭尾相合的工整結構,亦未把癡狂恍惚祝禱祈福的抽象非理性情緒帶到悲歡交錯的最高峰,有點兒辜負了音樂的澎湃氣勢。縱使加上了影像的運用,可惜並沒有與身體動作、音樂共同交織營造出強烈的意象。
總之,編舞者以十分個人主觀的方式,回溯自身成長經驗,進行本土文化的身分認同,也彷彿在處理一種內在焦慮或斷裂的矛盾,回歸個人生命原點記憶重新探訪,堪稱一場朝向恍惚狀態的自我尋找旅程,唯不知其去向何如?
放棄具體的意義和美感,探索肢體動作的可能性,這是筆者在此作品中看到的可貴理想。可是,修行解脫、藝術呈現畢竟是需要時時進出中介與清明的永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