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0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08-31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盧健英
扯鈴藝術新高度 打動人心

展演名稱:嬉遊舞鈴
展演團體:舞鈴劇團
展演時間:94.8.27
展演地點:國家戲劇院


民俗童玩登藝術大堂,必須經過一個馴化的過程,既要保有童玩本身的趣味、技術的充份發揮,更要融合各種元素整合出一個「打動人心」的舞台美學,《嬉遊舞鈴》創造了扯鈴新的藝術高度,是一群藝術家將民俗體育從「出神入化」提昇至「打動人心」的創新成果。

打動人心這件事情不容易,因為不能只贏得掌聲而已。以往是在國慶民間遊藝的戶外場上看舞鈴劇場的花式演出,掌聲連連無庸置疑;但走進劇院裡的舞鈴劇場,編導劉樂群最大的挑戰便是在鈴、人、音樂、空間、節奏、律動、視覺中找到平衡與高低潮。

以「嬉遊」為出發概念,整台演出擅用了演員與扯鈴間的真實關係,上半場幾支作品的設計,一方面反映了扯鈴的童玩本質,五、六歲小演員們的純真可愛,表現得不溫不火;隨著青少年團員的漸次加入,扯鈴開始與音樂間行進著音符視覺化的對話,卡農、迴旋、反覆、長長的拋物線,或俐落的休止符,工整的編排與精準的拋接,獲得觀眾掌聲連連;但《白鷺鷥》、《草螟弄雞公》等經改編而更具趣味性的台灣民謠,恬淡風清如聖桑的《天鵝》與舒伯特的《鱒魚》,則讓扯鈴浸淫在一種宛如鄉間的、質樸的、繽紛的?事氛圍裡。玩扯鈴,在這些音樂營造的氛圍裡,在服裝所塑造出新的角色氣質裡,開始有了新的舞台語言能力。

下半場,嘗試黑光的〈小星星〉,讓舞台視覺有了新的變化,黑光裡的扯鈴變幻如星,但黑光扯鈴我認為在技術創新的意義上遠大於舞台效果,畢竟暗中的拋接更考驗團員的技術與默契;但以馬水龍知名的《梆笛協奏曲》入舞的〈鈴鈴鈴〉,則完全打開了扯鈴臻於精緻藝術的表現氣勢,融合了舞蹈、燈光、視覺、音樂、與技術的齊一靈動,文化元素的融會與擴散,帶起了打動人心的演出高潮。

《嬉遊舞鈴》是今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追求卓越」專案入選作品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從一個民間業餘團隊,到進入國家劇院演出,整個製作與協助過程其實很類似日本「搶救貧窮」電視美食節目的協助模式,一群藝術家從各專業領域提供執行上的協助與建議,甚至於扯鈴材質與技術上的研發都成為未來扯鈴精緻化道路上凸顯出來的議題,這樣的新模式讓舞鈴劇團的創意與核心技術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與表現。在政府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裡,這種整合性的協助其實是許多表演團體非常需要的,是創意的集體成就,也方有機會充份展現台灣表演藝術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