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0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09-28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盧健英
眩目瞬間太少 命題間缺乏關聯

展演名稱:《水際》
展演團體:光環舞集
展演時間:2005.9.17
展演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節目單裡提供了一篇文章,附會地牽引出作者對《水際》裡各章節舞蹈的想像與詮釋。寫多了。

舞蹈本身就有舞蹈本身的語言能力,從嬰兒油到水,編舞家劉紹爐透過這些介質,呈現出他一再驚人的探索毅力,早年的嬰兒油純粹而具有雕塑之美,不管從形式到身體內在透露出的底蘊,都充滿了身體對抗地心引力,而引發出內在意志及外在形態的多變組合,總有令人眩目的瞬間。《水際》也有某些瞬間令人一振,那是看到舞者真正玩水,不對抗水,與水共舞的瞬間。在舞台的光影裡,滑動如 艇,悠游如魚,在交錯的隊形中揚臂挺身,身體在濺起的水花中如交響樂般此起彼落。

但這些「瞬間」太少。從節目單上看,劉紹爐的所有編舞是有命題的,但彼此之間又似乎沒有聯關性,舞蹈的主題很具象,但舞蹈的表現卻非常模糊,第一部份五支小品,水柱在一開始其實帶來視覺上很大的好奇與振奮,但當水柱也必須在舞台上為「命題」效命時,如何有效運用就成了考驗的重點,因為它不能只支持觀眾的好奇與振奮。只可惜,劉紹爐的第一次玩水,似乎還沒有辦法完全讓水成為「伙伴」。〈氣流〉、〈悠游〉、〈水岸〉三支裡,舞者曲膝張趾,扭身拱背,時而擬鳥、擬蛇,時而盤坐如女神,時而隨人聲的和應,在水中徂徂而行,我不想按圖說故事,因為身體本身裡就應有動人的故事,編舞家設計的舞台情境裡就應有張力,但整體而言,每一個段落破碎而零亂,有許多東西還待編舞家的沈澱。

下半場,光環舞集加入了與裝置藝術家陶亞倫的影像合作,〈水漾〉是一支舞者水中之舞的影像呈現,有一些與現場舞者倒置的趣味與美感,〈露珠〉其實是一個即興的實驗,劉紹爐在陶亞倫設計的顯微鏡裡,臉孔在如水珠般的顯像裡局部放大或扭曲,所以在螢幕上是一次次掉落的臉孔,觀眾也忍不住發噱,不過,因為變化不大,時間一久就有些枯燥。〈聚散〉、〈火花〉與〈破浪〉、分別以群舞及雙人舞來表現舞者們的水上功夫,擦水而過的集體滑行,錯落的站起與滑落、旋轉與漂亮的迴身,如萬花筒般的聚散,速度與力度的掌控,都成功帶出了舞台效果。

多年來,我不斷地觀察人聲在光環舞集的作品裡,所帶來的變化,是不是聲音讓身體更有力,是不是聲音讓舞者的表達更具延展?我還沒有看到答案,但光環舞集這幾年舞者不斷流動,卻是創作上很大的困擾,那種長年在嬰兒油裡浸淫的質樸的、內歛的身體特質,現在卻忙於應付太多不同的命題要求,不復迨見。《水際》的舞台螢幕,最後出現了舞台池子裡,原來真的有一池子驚擾不定的小魚兒(其實是水泥鰍),魚兒在影像裡彷彿說了話,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