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0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10-19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陳德海
舞蹈張愛玲-評高雄城市芭蕾舞團的「文學芭蕾」

展演名稱:傾城之戀
展演團體:高雄城市芭蕾舞團
展演時間:94.10.8
展演地點:高雄中正文化中心至德堂


高雄城市芭蕾舞團2005年的新作<傾城之戀>,根據藝術指導張秀如的說法,是嘗試「以芭蕾舞表現張愛玲筆下那個時代的無奈與希望」。由10月8日在高雄中正文化中心至德堂的那場演出看來,這個嘗試只成功了一半。

台灣不乏編舞家向文學吸取養分的例子,如林懷民的<風景>和羅曼菲的<沉香屑>(也是張愛玲),這種編舞方式似乎已蔚為風潮,但文學與舞蹈畢竟不同:文學的媒介是文字與符號,舞蹈的是肢體動作;舞蹈在氣氛與意像的營造可能不輸給詩,但情節描述與複雜人際關係的釐清卻遠不如小說。所以喬治.巴蘭欽才會感慨地說:「芭蕾舞劇中不會有岳母這個角色」(There is no mother-in-law in ballet)。

<傾城之戀>各段落的編舞全部取材自張愛玲的小說、詩篇、或短句,共有<落葉的愛>、<起風的時候>、和<傾城之戀>三個部分。其中,<落葉的愛>和<起風的時候>是詩,分別由陳舞武康和李靜君編舞,前者採用貝多芬,後採者用Arov Part的音樂。兩者呈現的意境與風格相近,動作也一般舒緩優雅。前者以超短貼身褐色薄裙代表落葉,後者以飛揚橘黃長裙表現悲涼的風。同樣是纖纖柔情、淡淡秋意,也都是女人的敏感與脆弱、美麗與哀愁。在情緒的鋪陳上,<起風的時候>更顯得絲絲入扣、清新引人。尤其是嬌小纖弱的葉麗娟,完全的投入和傳達到指尖的細膩表達,即使坐在最後一排也能敢感受到她泉湧般的表演熱情與所呈現在舞台上的,秋風般的蒼涼與無奈。

<傾城之戀>是小說。共有「海上開花」、「別姬」、「海上花落」、「紅玫瑰&白玫瑰」、「傾城之戀」、「留情」6個段落,分別由林向秀、陳武康、蘇威嘉、及法籍Jean Paul Comelin編舞,音樂由高雄市交響樂團團長陳樹熙作曲,高雄市交響樂團現場伴奏。這6個段落彼此互不相干,像6個顏色、形狀各異的珠子,用「張愛玲」這條細線串了起來,看似精彩,實則疏離。雖然在某些角色的塑造,如紅玫瑰&白玫瑰,還算清析可辨,但在情節的描述和複雜人際關係的呈現上便顯得渾沌。在動作的取捨上,忽而滾地扭曲、忽而踮立飄乎;服裝上有人坦胸露背,有人旗袍加身(但光著腳),在美感的感受與認知上樹立了層層的障礙。其中,由Jean Paul Comelin所編排的,描述「傾城之戀」男女主角范柳原與白流蘇的雙人舞,最令人失望:不但動作與結構單調無奇,就連情緒的表達也平板膚淺,不見層層疊疊的愛慾交織,和最終得到幸福的忘我狂喜。

<落葉的愛>和<起風的時候>給張愛玲的詩添加了更多的色彩;<傾城之戀>卻沒有張愛玲的小說精彩。熟悉張愛玲小說的會覺得不足;不熟悉張愛玲的又覺得茫然。或許,舞台上那一群身著30、40年代衣飾的男女或聚或散,進進出出的就是那個時代的兒女情長、人間百態,果真如此,又何必非張愛玲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