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0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10-19
  • 類別 視覺藝術
  • 作者 林平
找尋河道的水流--臻品畫廊「時間中的動作」展

展演名稱:「時間中的動作」
展演時間:94.9.10-10.29
展演地點:台中臻品畫廊


從畫廊一入門,你就會聽到一種熟悉卻無法界定的節奏。創作者林鴻文把我們永遠無法用感官知覺意識到的、蝙蝠傳遞的訊息,用科學儀器擴大紀錄成為這個神秘的聲響。就像時間的隱匿作用,透過某種形式,我們意識到了她的永遠陪伴。

下樓轉彎處,從林建榮所設計的黑色大眼神中,能看到觀者自己;煞那間、挪動的身軀,卻策動了虛構的時間實體。梯間前,江怡瑩的「光漪」在透光的玻璃環中,用三柱香和四塔香的功夫,企圖安靜地交換一個足足的小時。隱在小小角落,張杏玉的「女紅」透出迷樣的紅光,駐留在視網膜變成一抹相對的綠影,綻放出針黹的光陰力量。而三樓牆面,侯俊明六個詭異的精靈,各自著迷各自的時間,放在一起可以指涉時間競走的界線,適合掛在經常跨越國際換日線的忙人牆上,卻也暗自透露「無時」的消遙和荒謬。

臻品畫廊選擇15週年前後連續兩檔的展覽,以「自由創作」為小標題,做了兩次邀請藝術家「看題作文」的嘗試。前一檔「漫遊光影」提議生活照明的設計,而「時間中的動作」則假設為生活計時器的構想。臻品在台灣的藝術市場中,是極少數以長期支持台灣當代藝術為目標的畫廊。在目前空窗期般的市場沙漠中,成為奇特的綠洲。這次邀請為創作而創作的當代藝術家、面對創意產業的思維,撞擊解決生活需求的實用介面,是一個勇敢、企圖留住理想、兼具生存哲學的做法。

藝術製作其實需要廚房、工作室、或實驗場,因為想法和創意並不等於作品。這兩者的關係就像是水流和河道的關係。當河道是固定熟悉的,隨著季節的乾濕,水順勢流出縱然千百變化的模樣,卻總是可以預期的。但是河流改道時,或許是一個災難,卻有可能生出全新的生態;雖然冒險而了無依憑,卻可能演化全然不同的風景。可是對於不諳水性或忽略河道的,雖然冒險很過癮,卻可能只是製造了災難。因此「時間中的動作」不管對藝術家、畫廊本身、收藏家、或常來的觀眾,都是一個不同的嘗試,好比在時間的長流中,面對河道變化的衝擊。這其中有許多需要重新學習的考驗和遵循的倫理。

在展覽布置的過程中,我隨耳聽到了一個藝術家尋找和重新認識河道的故事。周邦玲帶著她總是如夢囈一般具有文學詩情的陶藝作品,在展覽現場待了長長的一段時間,試著認識她要懸掛作品的牆壁。作品安置妥當後,最後在有點凹凸不平的牆壁上、輕輕勾畫數筆,忽然讓有缺憾的牆,成為作品內部的敘事情節。不論藝術或設計、美感或實用,這個行業是否還有這樣的最後堅持?

除了作品的陳列,一張圓形仿時鐘概念的邀請卡、一本扮演展覽專輯的小書設計和專文邀稿,企圖用另一種視覺和文學的向量,闡釋「時間」的東西方倫理和詩學的差異,成為展覽的特殊計時器。因為「時」「間」不只是次序和長度的計量,同時也是經驗、和概念流轉的記憶。

展覽就像是齣戲,畫廊成為說戲演戲的劇場。或許製作人幕後總有預設的企圖,不論是刺激消費、洗腦教化,或者想要藉著空間中的暫時陳設,和觀者或閱聽人達到一定的交流、分享和共鳴。這時透過導演在「物」的安排和「處境」的設計上,讓進入接觸的個體,成為劇場中的角色,和整體環境的互動回應。這其中的確需要深諳河流的藝術家,和熟稔空間詩學的策劃者,因為空間是河道成形的關鍵向量,也是藝術倫理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