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10-26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王墨林
祭特洛伊的記憶空間

《從跨文化到 異國情調》 

在超過了兩個小時的《祭特洛伊》觀賞過程中,原本題旨要求的一場對台灣歷史的召魂祭,但因時間在煥散的空間裡任其流動,演出氛圍正如在場子四週流竄的跑場人,終無法集中地聚合成為一種練達的內在力;卽使不必依據從節目手冊或劇本提供的「台灣」觀點,而輕易地自我催眠墮入到如導演所說:「在我心裡響起的聲音並不是特洛伊,這段文字只要抽換掉幾個名詞,馬上就可以變成台灣」;就算純以古蹟環境劇場的觀點來看,以淡水滬尾砲台的空間做為《祭特洛伊》的敘事場域,也因缺少了更為形上學的舞台空間襯托題旨的宇宙性,遂令我們難於感受到任何附着於古戰場意象上的幽幻意味。

當我們在節目手冊及劇本裡,讀到大量「台灣」從形容詞遞次拓展為主詞時,以荷馬史詩之名所建構的「特洛伊」城,在本劇編導的演出策略操作之下,它的反射像顯影的是「台灣」,那麼要問的是:這種挪借策略是為了一種對「四百年命運裡,奮勇生存至今的台灣人們」的歷史召喚?或只是為了反映現實中「從未脫離戰爭陰影的台灣」?本劇編導通過「特洛伊」史詩的挪借策略,進而透視到台灣「歷史」的深層意味,似乎毫不思辯地就這樣把「歷史」視之為一種生產真理的文本,因此我們不得不更關心,當希腊史詩與台灣四百年史結合時,其中一系列不連貫的「基因」如何被巧妙地疊加交織在一起?

所謂「跨文化」是很容易掉進異國情調的陷阱。在本劇中表現的各種交錯的敍述方法,從類「魔戒」的服裝及造型設計到雅俗共賞的台語道白,從希腊神話的敍事到類歌仔戲的悲情渲染;雖然這種「亂序」(見節目手冊)是導演刻意為本劇構造的美學形式,但在審美的觀賞上要達到預設之効果,就不能不提出根本統一的問題,也是要回歸到在滬尾砲台古蹟模造出一座特洛伊的戲劇空間,如何裝載這些「亂序」的問題,而非直觀主義地處理場面視覺的可看性而已,否則就只讓我們看到一股股繩索擰在一起的異國情調大全。

最終還是滬尾砲台這個古蹟空間做為舞台主體的問題。《祭特洛伊》既以它做為召喚記憶的祭台,那麼它所喚起的歷史顯影就不應僅凝固於所謂「台灣」。卽使只以一片城壁或一扇城門做為舞台主體,它們都具有能力在空間意象中叢生出「歷史」這個東西的可塑性。也唯有從一片城壁或一扇城門,是更能拉出一條恍惚、幽微的記憶迴廊。誠如導演所言:「一場歷經混亂之後的華麗冒險」;然而所謂華麗感在觀賞過程的時間流動裡,呈現的是記憶片斷的繽紛倒影,正是既非台灣亦非希腊的另外一個「世界」的心像。

可惜的是,《祭特洛伊》的演出策略裝載着過剩的台灣悲情,終致撑不起史詩悲劇的壯美,因而逐漸被扁平化為一齣場面可觀的改良歌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