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11-02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王友輝
與帳篷和神曲無關的三分之一
兩廳院以「藝術遊樂園」為主題籌劃廣場藝術節,在廣場上搭起帳篷做為新的表演場域,其中在大型帳篷中結合台、港、日三地藝術家創作的《333神曲》,以台灣莎士比亞妹妹們的劇團魏瑛娟、香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陳炳釗和日本銀幕遊學劇團佐藤香聲做為編導創作群,共同以但丁的《神曲》出發,企圖在舖衍各自的城市神話,如何將「帳篷」與作品結合,將是我們期待的重點之一。
以大量肢體意象的方式表達對於《神曲》的詮釋是形式上的一種選擇,迴避了原著中篇幅過於巨大的敘事性架構,改以地獄、煉獄與天堂的意象做為創作的母題,毋寧是一種巧思,多少也符合三位編導過去創作上的特質與專長。其中魏瑛娟的「地獄篇」純粹以肢體動作表達,然而,除了在場景中的招魂幡上所書寫的簡單文字暗示了所謂的地獄,透過肢體動作所投射出來的意念卻是如此空洞而薄弱,符號式的演員在竹竿搭設而成的場景中重複地上上下下、穿進穿出,看似有意義卻無法透視與啟發聯想的動作令人昏昏欲睡。如果乏味是一種地獄的表徵,那麼這個作品或許完成其命題,但若想再進一步探索回味,觀眾恐怕是失望的。魏瑛娟過去作品中不乏如此的形式,創作者重複運用其過去慣用的形式也未必是缺點,但是,如果耽溺在形式的外在而忽略在內意義的契合,甚至空洞化了意義,恐怕就不是一種樂觀的現象了。
其次,「帳篷」在作品中充其量只是一個不同於室內劇院或是黑盒子劇場的表演場地,其空間中所蘊藏的臨時、流動、神秘甚至歡樂參與的特質在此完全被忽略,是不是帳篷根本無所謂,而導演對於作品的想像似乎仍侷限在黑盒子劇場的格局,舞臺設計透過視覺所規畫的巨大表演空間完全失去了意義,更令人遺憾的是,表演的空間改變了,作品似乎也失去了的創意的靈魂。是導演不想運用空間?或是不會運用空間?或者,太過執著於微型的劇場形式,即使表演場域已經改變卻仍然無法忘情於慣習?帳篷劇場中的《333神曲》,經費或許不如理想,但創意有時與預算並無絕對的關係,全看創作者如何發揮其藝術創作的精髓。
我們對魏瑛娟仍有期待,但願期待的終點不是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