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0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11-16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林鶴宜
動靜與虛實之間
展演名稱:《王心心做場》
展演團體:心心南管樂坊、台北越界舞團
展演時間:94.11.12
展演地點: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南管是傳統藝術中少見「歌、舞、樂、劇」面面俱足、均衡豐富的品類。如何涵泳其中的藝術典範,運用創意和技術,賦予新的形貌,確實極具挑戰性!
《王心心做場》在大師加持╱介入之下,已然不再是王心心個人藝術質地的問題。更多引起關切的是,兩位熱情的編舞者,能否如預期,更精準的展現並挖掘王心心這樣一位藝術家的美好質地?
上半場羅曼菲的〈胭脂扣〉和下半場吳素君的〈昭君出塞〉,採取的是頗為不同的策略。兩者在空間處理、肢體表現、敘事方式的選擇上,有很高的對比性,或者正好可以互為提問。
歌者的聲音果然純淨悠遠,似乎具有一股穿透心靈的深沈力量!當這樣的聲音出現,不管光線如何處置,它必是空間中的焦點。
〈胭脂扣〉一開始就讓歌者駐坐於黑暗中發聲,燈光卻聚集於二樓舞者身上,自樓梯頂端纏綿而下。觀眾心神不寧地找尋聲、影分離的焦點,就如同「歌者」口唱「桂英」曲詞,卻舞動著「如花」的身體一般,採取的是衝突、交錯的手法。
南管音樂配以肢體舞蹈,在傳統戲曲劇場中,須以文、武場襯墊,唱法也和清唱不同,那是演員「程式的肢體」。現代舞者習於領受各種音樂,結合出不由言傳的語彙,那是經過訓練的「舞蹈的肢體」。至於拋棄了程式的演員以及一般人所擁有的,則是自然的肢體。當三種肢體交錯並置,展現的一方面可以是配合故事的「多層次」,卻也可以是視覺上的相互撕扯。
敘事方式呈現了同樣衝突的基調,如花和十二少的悲歡糾葛,交疊著王魁與桂英如出一轍的愛恨情仇。女子命喪黃泉,負心人卻背叛苟活人間。看似虛幻的風格,表現出來的卻反而是簡單外顯的相親、相棄、復仇與凌逼的愛情邏輯。
〈昭君出塞〉走和諧、含蓄路線。敘事選擇了「出塞稍前」作為起點,人物從二樓正中出現,持燈者伴隨歌者(昭君),繞過迴廊,自上而下,充分利用空間流動和光影變化,展現了視覺的豐富性。
以下,歌者背立梳妝,唱出綿綿憾恨;與侍衛對答間,營造了精緻的古典質感。出塞的隊形是質樸平整的,前唱者純淨動人,後二侍女僅略作含蓄走路身姿。當隊伍來到斜坡頂,正是「雁門關」!歌者罩上披風,此一去黑水滔天,情緒高張到了極點。看似平鋪直敘的陳述,卻在留白中釋放了許多想像空間。歌者以幾乎靜態的姿影取代舞蹈,完整呈現了南音歌唱之美,更渾然天成的刻劃了人物的神采。
當然,兩段舞作的基礎不同,前者為創新實驗,後者則有豐富的經驗做後盾。不同的策略與藝術抉擇,為南管樂舞的「現代」開拓了更多的畫面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