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0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11-30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陳雅萍
速度與技藝的狂飆

展演名稱:《狂草》
展演團體:雲門舞集
展演時間:94.11.25
展演地點:國家劇院


如果《行草》是林懷民自歷代名家書法擷取筆墨運籌轉折之原理,化為舞者身體動作之氣韻與邏輯;《行草貳》是得規矩而去規矩之後,舞者的身體在動靜之間與音樂、空間留白的對話;那麼《狂草》則是雲門舞者的身心在經歷嚴格的鍛鍊之後,所獲致的極大自由之綻放。在多年的靜坐、太極導引與武術的鍛鍊後,雲門資深舞者的身體已經達爐火純青的地步;而優秀的新進舞者得此獨特訓練系統之惠,也展現驚人的表現力與爆發力。

作為《行草》三部曲的最終篇,《狂草》最叫人驚異之處在於舞者身體極致的速度。近年流行於歐洲的肢體劇場(physical theatre)也講究身體的速度感與爆發力。但雲門舞者特有的鬆柔與自由度,卻讓這疾速舞動的過程充滿了出人意表的曲折與變化;同時,舞者凝練而穩固的重心,也使身體四肢在快速扭轉、彷彿要向八芳奔脫而去的當下,仍保有輕重緩急、收放自如的細膩。一場演出看下來,彷彿目睹眾多的「舞/武」林高手在獨舞、雙人舞、三人舞或群舞中,各擅勝場、競技狂飆。

延續二部曲營造聽覺空間的風格,《狂草》的音樂以自然的蟲鳴、風聲、牛鈴聲﹒﹒﹒為前導,在加入管子、巴烏、滾動的豆子、彈珠等不尋常的樂器。在這時段、時續的聲音氛圍裡,觀眾聽覺的重心其實是—舞者快速而有韻律的呼吸聲時而出現的突然頓地之腳步聲、以及舞者口中隨著身體精力之投射而發出的吆喝聲。

身體與聲音之外,自《狂草》構思之初即為眾所矚目焦點的巨幅紙軸,以其長達十公尺高度在舞台上宣示著不容忽視的存在。隨著舞蹈的進行,一幅幅紙軸或上、或下,營造著空間的層次;而不同角度燈光的投射,也令紙面有著時而樸素、時而華麗的色彩變化。但相較於舞者身體潑灑的精力,紙軸上略嫌凝滯的墨基與規律的升降,均顯得太過拘謹。尤其值得商榷的一幕是,數名藏身紙軸之後的女舞者們映在紙軸上的身形剪影。一個個羅列的、有如工筆是女圖的身影姿態,與狂草奔放不羈的行筆精神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狂草》演出的最精采處,往往發生在舞者的身體跳脫舞台設置的意念,自一揮灑、狂飆的舞動瞬間。古人書狂草往往醉後就筆,一氣呵成,懷素的《自敘帖》中就有「醉來信中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之句。或許身體的狂草也必得超脫理性設計的侷限,以直觀而敏銳的身體酣唱淋漓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