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11-30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盧健英
身聲演繹社《光與聲的島嶼》
地點:台北市公館寶藏巖
時間:11月18日
沿著車聲隆隆的環河快速道路,摸索到鄰近台北公館商圈邊緣的社區「寶藏巖」,身聲演繹劇場在社區河堤邊,搭起了宛似流浪戲班的臨時舞台,劇場乍看簡陋,其實倒也五臟具全,幾個透明的塑膠棚在風聲裡呼呼攔住細雨,在TABLA鼓、與西塔琴(SITAR)樂聲的渲染裡,一種邊緣的,地下的,來自遙遠國度的想像正要開始。
《光與聲的島嶼》是一場結合寶藏巖歷史意識的環境劇場,節目單上寫著寶藏巖是一個「台北地圖上不存在的社區」,它緣起於歷史變遷的交界,河與都市的邊緣,一處歷史移民如漂流木般的寄居處,一個註定遷徙但卻在歷史的偶然下存活的社區。而後在都市開發過程裡,寶藏嚴屢經拆遷與否的辯論,終究因它「不存在」的身份而幾經倖存。五十年過後,沿著坡地錯落擠建的穴居建築形貌,似乎也成了一個有著異國色彩的遙遠國度,一段如夢境般戲謔的人生。
《光》劇從夢境開始,頭戴五彩汔球的演員及面具如精靈般出現,並帶領了一段發生於森林裡如夢幻般的旅程。身聲演繹社編導吳杅亮(吳忠良)掌握了寶藏巖各種可取得的素材,包括山林的地形,及那些住屋拆卸下來的狹小鐵門、門板、窗架,讓夜裡的寶藏巖對照遠方高架橋上往來的車燈,出現了一種古今對照,虛實並存的戲劇感與荒謬感。演員們如繭般走出建築破片與樹身圍起的洞穴,用吟唱及歌舞的方式來呈現原始部落般的手舞足蹈。
在空間的運用上,舞台上下及階梯處,演員們或上或下,出沒於各種高低落差帶給觀眾視覺上的驚喜,這一個寶藏巖的環境劇場,似乎在說一個孤獨與跨越的故事,有蒼涼,也有如流浪馬戲般的嬉樂,光影交錯中,數十種東亞、南亞各國的樂器在舞台上成為一台華麗繽紛的異國世界。當夢境醒來,《光》劇似乎也未能幫寶藏巖找到出路,圈在大小鼓所圍起的圈圈裡,玩具小狗彷彿也是一個找不到出口的新移民,在可愛又可笑的碰撞與再碰撞裡,註定在一個漂流木般大小的空間裡繼續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