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12-14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錢南章
「許博允之樂」個人作品發表會

時間:2005年12月9日
地點:國家音樂廳
演出:市立國樂團、朱宗慶打擊樂團、亞太弦樂四重奏、陳秋盛、王正平、宗緒嫻、葉綠娜等。   


舞台上,一位身著華麗蒙古傳統服裝的男士,在拉著馬頭琴的同時,以超厚重的低音為基礎,唱著高難度的呼麥(Khoomei,泛音唱法)。另一位也是身著華麗服裝的女士,唱著花腔蒙古民歌。還有一位穿現代服裝、戴墨鏡的男士,手舞足蹈,踏著美國流行歌手麥可傑克森的舞步,口中唱著搖滾歌聲。

約32位合唱團員,髮型髮色都很有個性,清一色緊身黑衣,每個人手上各拿一個或搖或打的小樂器。合唱團唱的歌聲,不知是唱不準,還是故意唱不準的微分音。

再加上朱宗慶打擊樂團,打著本國、西洋及東南亞的打擊樂器。最重要的是,所有這些人,大部分時間,各自為政,各說各話。有點像「設計好的即興」,也就是說,大家一起表演,但各自沒有關聯。

慢著!沒有關聯嗎?要說沒有關聯,大概就誤會了許博允的意圖。有中有外、有東有西、有傳統有現代、有古典有流行,加上服裝、燈光、肢體動作。這全場個人作品發表會的壓軸大戲「境」,正是許博允一輩子的浪漫情懷。謝幕時在台上他還說,要把會場中所有的聲音,包括觀眾的咳嗽聲一起加進去,這個作品才真正完成。

說到這裡,讓我想起十多年前,文建會委託許博允作曲,但他寫了一個沒有音符,沒有樂譜,沒有任何人以及發聲器具上台表演,但實際卻「演出了」的作品《會》。據作曲家當場上台解釋:「只要我們大家共聚一堂,這個作品實際就算完成以及演出了!」

有些人,從來沒有「高度藝術」的創作嗅覺。終其一生在音符中打轉,卻往往不知所云。但是許博允有這種嗅覺(這種人往往永遠不會放棄作曲),他很會組織音符,他知道什麼樣的節奏、音符、速度、音色放在一起會扣人心弦。像「琵琶隨筆」、弦樂四重奏「潛」,及2005年的新作「小提琴vs鋼琴」。就算是與外國一流作曲家同台演出,也毫不遜色。他也知道如何營造音樂戲劇的氣氛,燈光與佈景有時也有加成效果(有時則反)。有些曲子,如國樂團「天元」及弦樂四重奏與鋼琴「中國戲曲冥想」,可能是創作時外務太忙太累了,感冒,「嗅覺」有些不太靈敏,不然會更好一些。

許博允和他作曲老師許常惠一樣,是個擁有本土情懷的作曲家。這從他的許多作曲素材、使用的樂器及樂曲名稱當中可見一斑。不像國內一些全盤西化的作曲家,有時連樂曲名字都是從外文翻譯回來的。

最後,講講從報上知道,許博允那個在音樂會前三天還沒有完成,放棄演出的作品「點線面」。對一般聽眾而言,「點線面」一向是個新鮮話題。實際上「點線面」是一種現代作曲技巧,音樂從點開始,延伸到線,最後發展到面。但在西方及本地作曲界,它早已是一個過時的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