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12-21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陳慶隆
跨領域藝術的必然趨勢II /國際篇:世界萬花筒的「雕塑音樂會」
跨領域藝術的必然趨勢II /國際篇:世界萬花筒的「雕塑音樂會」
陳慶隆(台新藝術獎觀察委員)
展演名稱:極地之聲【雕塑音樂會】(全球首演)
展演團體:TUNDRAVOICE-謝茵、艾樂坲(Viktor LOIS)、張宜蓁、 吳岱晏
展演時間:94年12月17日14:30(星期六)
展演地點: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國際會議廳
…我夢見大雪耀眼的綠夜,親吻緩緩升起的海洋明眸,夢見稀奇古怪的元素在循環,和磷光歌手在喚醒黃與藍!
-韓波(Arthur Rimbaud) 的《醉舟》(Le Bateau Ivre)
極地之聲【雕塑音樂會】不但運用鐵鑄雕塑出新時代樂器,這些材質全是艾樂坲(Viktor LOIS)自工業器械回收的鋼鐵和日常用品,如冰淇淋湯匙、攝影機腳架、顯微鏡零件等組合的創作[1]。但最特別的是啟新的音聲世界凝止了世紀之初視聽猶疑徘迴的炫淳霎時,一如瞻望北地的極光,一如展讀韓波的醉舟。然而似乎又補足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 的「靈光消逝」 (The Fading of Aura),與波特萊爾 (Charles Baudelaire) 所稱「感應」(Correspondance)的消失(劉燈)[2]。」當中創新而誠懇的樂風更對已然走向剽竊式和背景音樂式的世界音樂之流向,提出嚴正的指責。
筆者發現,除樂器造型和樂思樂風的新貌外,其他重要的所涉及創新之處有:
一、節奏的開發,例如:以節奏嚴峻節拍器(Metronome)八分音符=92+ 的速度,和介乎機械四連音,或混合、或伴隨、或輪奏印度古典藝術音樂中Tambura的持續音與Tala循環模式,用(Additive)和西方古典音樂(Divisive)分平抗禮,並融合出新風格。
二、樂律的合整:利用可滑動的打字鍵盤,任意取截絃長,既有平均律的規格,也可得到自然律中的微分,可以藉此更廣闊活絡音程與音階。比如可以輕易地造成類似北印度音樂(Hindustani)中西塔琴(Sitar)的效果。
三、注重起音模式、裝飾音和旋律模式的思維:不但思索印度Raga中對於音高(Pitch)的明暗鬆緊,更關心「開發可能性」的音樂過程,換言之,並非汲汲於追求完美,而是在過程中追求無限的可能。均流露出難能可貴對東西方音樂美學交會的整匯企圖。
跨領域的展演尤忌在活剝生吞、囫圇吞棗。但就此場音樂會整體的呈現而言,亦是令人驚艷。謝茵雖早以雕塑知名,會中大方的台風,以腳踏車的煞車把手,重新審度古琴音樂的注綽吟猱,而造就出魏晉文人「手揮五絃、目送歸鴻」時的睥睨群倫,印象十分深烙。張宜蓁精湛嫻熟的弦樂技巧,分弓、跳弓、斷弓、跳把、撥奏精采別緻,即興之間,罕見而裕如地駕馭這介於胡琴和提琴的新款雕塑樂器,梭巡於中亞西亞的絲路風情、中國詩情和猶太流浪風格。吳岱晏傑出的節奏變化,狀寫西域駝鈴手鼓、呼之欲出,平穩紛沓而來的眾聲喧嘩,尤其當她歌喉夾雜機械Techno和Trance 的電聲音樂時,讓聽者恍惚如置身奧德修斯(Odysseus)相遇人魚於海上,妙不可言。Viktor LOIS則一秉匈牙利外冷內熱的音樂火候,精準操作的程度宛如欣賞一場精緻的體操。
「不仙不佛不賢聖,筆墨之外有主張。」出人意表地東方美學的再現,竟晶亮地從異國碧眼躍然映照出來!而跨領域藝術的必然趨勢也再次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