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0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6-01-04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高嘉穗
青春在唱老梨園-評江之翠劇場的傳統梨園戲《高文舉》

展演名稱:《高文舉》 

展演團體:江之翠劇場

展演時間:94.12.26 

展演地點:台大文學院視聽教育館


「江之翠劇場」由一群有志於傳承臺灣傳統戲曲與音樂的年輕人所組成,成立於1993年,自1998年起,接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委託,開始「南管戲」〈指「梨園戲」〉的學習歷程,曾經先後推出過結合現代劇場的作品:《南管遊賞》、《後花園絮語》。  


這次江之翠於2005年底演出傳統「小梨園」的著名劇目《高文舉》的六個折子,是則顯現了該團試圖走出前一個階段的思維與作法,藉由具體學習傳統梨園戲的過程,更深入地反省傳統戲曲藝術的藝術本質,藉由學習單齣折子戲的經驗,加深了該團處理傳統戲曲材料的基礎厚度,2005年所推出的《高文舉》,便是這一階段所展現的成果。

此次演出的《高文舉》,為傳統梨園戲「小梨園」流派的「內棚頭戲」。根據目前所知,全劇原有十齣,而這次的演出僅為其中的六齣,筆者核對劇目,這次所演出的版本已經截頭去尾,並有部分戲齣被合併。雖然可以理解或許是為適應現代社會的觀劇節奏而作的改動,然上述疑似改動到老劇本的部分,在節目單與相關新聞稿中卻未說明。由於目前梨園戲在臺灣的演出極少,幾乎每一次的演出,都可能兼具有藝術、歷史與教育等多重功能,因此,演出書面資料也可視為表演史料,如果內容可以嚴謹地說明演出背景的細節,如師承、改編或原作復原等,應有助於大眾了解與評論。 


劇團可能因為自身的目的去學習傳統梨園戲,而觀眾走進劇場的也各有動機:有人或好奇而想一窺傳統梨園戲風貌;或者希望看一齣「好看的傳統梨園戲」。如果是前者,那麼,江之翠的《高文舉》是否「還原」了傳統小梨園的風貌?小梨園戲的特色在於特殊的科步動作、細膩的南管唱腔以及後場的南鼓。 


以當天的演出而言,前半場的三齣的劇情節奏進行的極為快速流暢,觀眾幾乎不會感到沉悶,但或許也相對壓縮了傳統戲在身段的作表、唱腔所需要的「時間」。在過度流暢的戲劇節奏之下,角色們的情緒轉換和劇情的發展,都顯得理所當然似的匆促,而演員們在上半場各齣的身段作表和唱曲,似乎尚無暇從容於藝術層次的深刻與細膩的表現,是為可惜之處。所幸江之翠具備長期學習傳統南管音樂的唱曲基礎,在較慢的曲牌,如《中滾》,尚可聽到清楚的轉韻,否則以其上半場演出戲曲唱作節奏,幾乎會誤認為是一種具備「南管風格」的新型戲曲。然而節奏過快的問題在下半場各齣獲得紓解,在表演上可見「戲味」的呈現。


傳統梨園戲另一重點為後場領奏的南鼓。打鼓佬雖然盡責與入戲,但以傳統梨園戲的標準而言,其壓腳鼓的音色音高的變化不夠明顯豐富,尚無從得見南鼓襯托或預示劇情氣氛的功能。


綜上所述,如果是給予觀眾一次「不沉悶的梨園戲」的觀戲經驗,那麼江之翠的演出節奏,便具有創新的意義。然而,擺盪於「觀眾口味」與「藝術表現」之間,其取捨或兼得,以及如何克服單齣折子戲,到全本戲之間的等編劇與表演等諸難題,或可為該團日後可再思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