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典藏今藝術162期
  • 刊登日期 2006-02-28
  • 類別 觀察論壇
  • 作者 柯應平
身意之間的密語-體察王紫芸身體意象的潛行

台新藝術獎觀察論壇

身意之間的密語

體察王紫芸身體意象的潛行

文│柯應平

 

異物  其一、珍奇的東西;其二、難得一見的東西;其三、指死亡的人。記得有一個這樣的夢:在我的腋下與胸的夾縫間,慢慢地、祕密地密佈著細小的蠕動物,它們層層疊疊似乎是凌亂的,但彷彿又遵循著某種次序;它們緩緩的擴張、增殖,一切都在平靜、安詳中行進、消耗……。很快,我的身體內部開始被掏空、被替換……,我成了懸浮不定的陌生。

——王紫芸,2005

 

繪畫到多媒材的調性與貫穿

 

從王紫芸近期在家鄉員林立庫以「異物」為主題的個展空間巡觀中,我彷彿進入一個平常鄉野小鎮的異域花園般……有種身心與時空交錯的「異樣」感受。然而,這些以複合媒材裝置為主、繪畫為輔;和身體意象相關、衍變的有機造型;散佈在充滿立柱、通管與甬道的作品,卻有一種回到「家鄉又異鄉」般的協調感——並存不悖於鐵道平交道旁的不起眼倉庫與空間之中,尋常又獨自。

從大學時期,王紫芸就有一種親和又獨自的氣質,老實又自行其路,不搶眼但有自己的表現味道,人與作品皆然。留法之後,這十年回到家鄉任教的日子,她也一樣在用心教學之餘,安分創作,尋常又獨自。而作品的味道如她所造作的生物體般,在不同時間的不同場合、不同媒材之中,繼續散發、衍生、滲透著……自己的氣息。我因緣際會地看著、感覺它們、然後又和王紫芸各自回到各自的生活與工作中。不用多語,但偶而想起時卻深深回味……。這些繪畫與媒材的「異物」,彷彿也如意識深層的親密之體,在腦海裡潛藏、著陸生存。這般造型,像似人在繁忙或靜心的空檔瞥見生命的內在幽室時,那種親密又疏離的異物。無形又具體的深深自我凝視。

肖像的意念,來自於自我的凝視,對自我的一切觀照,是觀察與重新發覺所有相關自己的事物的意象。這個意象意味著自我的呈現,但在畫作完成之後,「我」(soi)便消逝,不在其中;在此突顯了肖像畫中的主體、被再現主體,及畫者間多重的意涵。在我的作品裡,個人私密的情感、故事或心理狀態,不透過面容的凝視直接闡述,而由圖像人物的面孔轉換至一中立且富隱喻性的場域——手。

——王紫芸,1999

 

造型的游離、曖昧、多義與中性化

 

從這近十年她的多元媒材表現脈絡中,我們可以察覺王紫芸回台早期以祈禱的「手」成為肖像、容顏的主題與變奏的主軸作品,有難以言喻、異調異姿的幽密、親暱性,又帶著疏離感的雙重性格。她陸續的作品造型在低調、陰柔間,以游離、曖昧、多義、甚至中性化為基調的身體、器官、物體的變形進行組構,都有著類近的一種未確定性的「探索」;這種從畫面透明性層次、媒材的肌理實驗所幽微透露的臨場即興筆調與物境,看似晦澀、不精緻的關係與組構,其實,潛藏著王紫芸以直覺與意識感知所推衍出來的細膩造型語法,和具備動態般的形體性;如果,我們看多了台灣當代相當精緻策略操作的論述、策展、創作與其人作風的虛偽、矯飾多麼普遍,並有所省思的話──緩靜凝視王紫芸作品所揭露出的另般「真心實意」創作基調,才能被有心人重視和珍惜。

一位有無自覺與省思的創作者,在觀其整體作品氛圍與發展脈絡時,即一目了然。王紫芸從1990年代的繪畫作品開始,即將潛伏於內在、難以言詮的敏感質素所蘊發的造形與內質,以繪畫造型的探索、層次間細膩的鋪陳,以及對媒材的敏銳性涵容、轉化,直接、間接地滲透入觀者的感官閱讀與意識的直觀感悟之中。這是視覺藝術家所應鍛鍊的基本功力,但是,許多當代台灣的創作者已經忽視、忘卻它的重要性,而流於技巧性、設計性的語彙操作與論述堆砌,利用辯證彰顯言過其實、又言不及義的意涵。

 

以面對、覺察身心的當代藝術意涵

 

視覺藝術工作者,若是以體驗的感知為基底,透過在造型的探索過程對體驗的意象醞釀、逼近、呈顯,則造型所流露的意向與意味,便與他的私密意識聯繫成密碼般的關連;這般作品雖然脫離了當事者而獨立存在,扣緊於血緣般的基因卻仍然作用著……,無論體質相契或異質,都可以藉隱喻、象徵物傳播生命的「所指」,不需頭腦和語言的再翻譯即能明了。我觀看王紫芸的作品時,那種親密又疏離,相契且異物般的感覺,會隨著咀嚼自己的生命與生活狀態而由寄生變共生,異質相生於深層的意識中。那是疏離又溫暖的蟄伏。

面對自我的身體意識,是需要以直覺、敏感、耐性、柔軟與覺察兼備的長期關照。藝術若要深耕,這般內在的面對與反芻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課,日日年年……。它也是萬般修行的路徑之一。緩慢而實際,步步為營又處處陷阱。真誠面對身心狀態,是修為基礎的不二法門。

在成長的生活經驗裡,自小先是幫助發育的鈣片,魚肝油,各種維生他命丸,補腦,調生理期……到現在的養生補身防老……等等具備各種功能的藥丸,它讓我面對每一個年齡層的身體獲得某種心安理得;藥物在這裡散發出一種特殊的華麗,在我最私密的領域裡進行裝修,它在其間如飾品般雕塑身體,是治療的淒美浪漫,也是某種奢華的期待。

——王紫芸,2005

 

當代台灣藝術生態「情慾與身體」意象的創作趨勢及課題

 

後現代的藝術思潮在近十餘年,回歸情慾與身體意象的思維、趨勢明顯可見,留法回台的藝術工作者大都帶有這股論述與表現特質;也在近年來的台灣當代藝術生態中佔有相當的位置。但是,當它結合了新世代的喃喃囈語,合理化了虛無卻缺乏生命與生活的實戰體驗,形成為賦新辭強說愁式的戀物、溺於物質與影像裝置媒體的調性;而引領的論述與策展者,似乎在主流體制中已喪失自我批判與省思……!?身體意象並不等同於對身體的直接面對。有時,僅是一種自戀而無共鳴的自慰與意淫。

王紫芸的作品在此時期,反而「和而不同」地自生自長。她面對曾經的病痛,卻能將體驗轉化成非自溺的意象與造形語彙,和平共存於記憶與意識的無形瀚海……,讓其發酵、孳生出異形、異態、異樣的「異物」──說實在話,面臨環境、潮勢與自身處境如此,尚能有此調性,真是「異乎尋常」的異類,殊為難得。

生活在他鄉的異鄉人,格外敏感到記憶裡故鄉的味道。然而,生命的原鄉有時、常常是異域,而非現實的家鄉。王紫芸的成長背景與專業養成的文化,異質相生地融合了這種親密且疏離的氛圍,自我對話又引發共鳴。她還會以如何的姿態與調性衍生、潛行出與內在相聯繫、親密又疏離的異音異構呢?我默默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