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典藏今藝術162期
  • 刊登日期 2006-02-28
  • 類別 藝術msn
  • 作者 蔡瑞霖 vs 陳德海
音樂劇《愛情指標》——台灣戲劇表演家劇團

台新藝術講觀察論壇MSN

本討論專題區邀請表演藝術及視覺藝術領域專業者評論者,針對同一展覽或演出節目,分別前往觀賞,並以「相約上網聊天」的方式,進行即席感想交流。有鑑於過去的跨領域論壇,經常因為對談者本身背景訓練、語言、思考模式不同,終致少有交集甚或劍拔弩張,因此,本專題企圖藉由網路聊天此種非正式且具私密性的特質,讓與談者在「衣衫不整」、「寤寐之間」的自在氛圍下,褪去嚴肅的一面,讓不同的觀點或共享的直覺,自然流洩。

薩維耶╱蔡瑞霖(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De-Hai╱陳德海(台南女子技術學院舞蹈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本場主題: 音樂劇《愛情指標》——台灣戲劇表演家劇團

 

薩維耶
《愛情指標》和《情書》兩部連著看的。我覺得整體戲劇性不夠……

De-Hai
我看的是跨年場,《愛情指標》、《情書》、《燭光晚餐》、《大山嶺小站》四齣戲一次看完。

薩維耶
31日那晚是跨年的四部戲,都是用舊材料重新炒出來的年菜。陳老師有沒累翻了?

De-Hai
是蠻累的,但也很新奇有趣,因為以前從沒有一次看完兩齣戲以上的經驗。尤其是四齣戲的結構、節奏、情節都不同,看幾個主要演員如:李宗熹和方葳葳,在四齣戲中不同的角色扮演令人印象深刻。

薩維耶
印象上,《愛情指標》戲劇張力太弱。也許這齣戲的張力並不從演員來釋放出來,而是導演把一種緊張感交給了觀眾,倒讓觀眾時時擔憂這齣戲會隨時弄砸。這張力不夠,倒像是一場有意思的習作。

De-Hai
這真是個有趣的看法!我在觀賞的過程中確實也一直在思考著導演要如何處理接下來情節發展的問題,可見張力是不太夠。

薩維耶
《情書》太長,若能簡化縮短為15分鐘的短劇,並且挪到《指標》之前演出,會更順當成為有前導性的開場戲碼。

De-Hai
這兩齣戲都在探討對愛情的「執著」。

薩維耶
作曲和編曲是偏向音樂歌舞劇的,但是排場又太小。

De-Hai
很可惜也沒有舞蹈。開場的那群天使其實是可以跳舞的。後來我問了我們系上一個參與演出的學生(她扮演其中的一個天使),得到的答案是:本來有,但來不及排。

薩維耶
沒錯,無力走動的天使舞不起來。還有,天使開場那段的童趣對白,類似兒童劇一樣。可怪的是……天使竟然可以撥動衣架,而且她的神仙棒也可以當成手機用來打電話給劇中人。還有,天使怕被人看到有時停止動作如同雕像一樣之處理,也太扣米克了。

De-Hai
天使的表現方式並沒有讓我覺得不妥,天使本來就是一種非現實存在的形象,他們的行為及能力也就任憑想像了。我倒覺得天使那些小舉動很可愛、很有趣呢。

薩維耶
這樣的介入方式違反了戲劇場域的完整度,而且干擾了觀眾的專注力。有一定效果,但卻常是反效果。除非是綜藝性泡沫劇,否則這類有情愫表現而無個性必要之天使,其實是多餘的。

De-Hai
對我而言,天使的加入豐富了劇情,增加了趣味性,也提供了主題曲合唱的聲音來源。

薩維耶
我的感覺是「旁白」亂了戲碼!旁白是強迫介入的,觀眾與劇情之間出現了置入式的劇情介紹。像《指標》中的「天使對白」以及《情書》中「串場說故事」的四個角色,都是這樣。

De-Hai
我倒認為「旁白」除了「串場說故事」,也提供了編劇說明價值觀和生命理念的機會;它同時也整理一下觀眾的情緒、或吊一下觀眾的胃口,增加觀眾的參與度。

薩維耶
演員除了自己詮釋角色,導演也應該給他們極高的標準和要求才好。

De-Hai
確實如此,尤其是有志成為專業劇團的表演團體。「台灣戲劇表演家」也才成立五年,編導李宗熹也蠻有才氣。你認為呢?

薩維耶
他的喜感很強,多過其他所有演員。不過導演通常是社會角色,而較不宜成為劇中角色。即使這樣也無妨。直接向觀眾有意無意之「喊話」,也可能打破了舞台與觀眾席之間無形的藩籬。

De-Hai
我認為他是很會搶戲的演員,編劇的成績也不俗。

薩維耶
您認為他們的時間軸安排如何?

De-Hai
在觀賞的過程我只注意到劇情發展的邏輯,和氣氛營造的結果,沒有特別注意時間軸的問題。

薩維耶
《指標》及《情書》都一樣,是單一時間軸的順向和逆向演出,也只是同一時間軸結構中的相異場景之交替排比而已。導演能否掌握不同時間軸之並進開展的劇目呢?實在不得而知。

De-Hai
我也很好奇呢,也許可以在該團以後的戲碼中得到答案。

薩維耶
陳老師,您認為他們劇團的自我定位如何?

De-Hai
淺顯易懂、在地草根,應該是他們劇團定位。

薩維耶
嗯,在地草根。   

De-Hai
你認為呢?

薩維耶
戲劇用說的是話劇,用唱的是歌劇。有些場景之轉換生澀,銜接得不順。還有,廣播劇是用聽的,而舞台劇主要是用看的,兩者皆可以達到內心來滿足欣賞,但是當兩者被編織在一起就相互干擾了,除非有很精湛的編導手法。這就不是在地草根性問題了……。

De-Hai
我想導演的目的嘗試類似美國百老匯歌舞劇的表演形式。

薩維耶
這在該劇團的問卷上就寫了這個問題——「純舞台劇?音樂歌舞劇?」還是話劇?導演若不用心,就會弄巧成拙變成是用看的廣播劇。

De-Hai
不過,有時候表演也可以不拘泥於形式或傳統,自由些,也比較有創新的空間。

薩維耶
說的也是。但是視覺要素也太多,塞滿了舞台鏡框造成劇情銜接上的散亂。您認為他們的舞台運用和道具設計如何?

De-Hai
舞台的道具是多了點,顯得擁擠。我認為在這種小舞台的有限空間中,道具還是以抽象或寫意的比較妥當。

薩維耶
舞台背景之設計是半具象的,有現代設計感,但道具又太過真實,兩者的格調是不協調的。如《指標》的《情書》中火車和月台是會意的道具、床和病床又太真實。太寬的台面,適合動線發展的劇情,而不適合單獨場景之備用吧?麗晶舞台的橫寬超過縱深,火車的聲效由左而右,表現得很好。但這種場所較適合用來演出綜藝性舞台節目,而不是單一劇碼。

De-Hai
我想,導演在思考如何表現火車站場景上一定花了不少心思吧?如果經費許可,要很有技巧地呈現火車上旅客的舉止及火車進出車站的情形,應該不是多大的難題;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會比裝了輪子的椅子,和用自己雙腳移動的旅客更有說服力。總之,我認為李宗熹和「台灣戲劇表演家」也都還年輕,《愛情指標》、《情書》也尚嫌青澀,但類似的嚐是還是值得鼓勵的。

薩維耶
我是愛之深責之切,他們目前是很在地的高雄產品。我給他們評價70分以上,整個劇碼感覺是拼貼的?挪用的?其實無妨,總之它是混搭的。而且也很可以是一種南台灣或大高雄都會的區域混搭,雖然有些脫節。

De-Hai
他們雖然宣稱是高雄在地的劇團,但從這次的演出來看,他們的演出風格和企圖心,其實是超出這個範圍的。

薩維耶
我們關心的是他們的場景組合?角色詮釋?或是視覺設計?都是。但是更重要的是劇情編寫!這才是未來最需努力之處。陳老師,您說是不是?讓我們來鼓勵他們幾句吧!

De-Hai
是的。萬事起頭難,尤其是在台灣經營一個表演藝術團體更是困難:又要做行政,又要編劇、訓練演員、製造道具布景……做不完的事,處理不完的狀況,何況是一個年輕的、正在尋找藝術定位的創作者和表演團體,更必須大方接受批評,虛心檢討,在實踐中不斷修正,不斷改善,才有可能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