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6-03-15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林芳宜
傳統與當代比翼、樂團與獨奏家共舞
展演名稱:精緻系列-英雄‧美人‧花月夜
展演團體:實驗國樂團
繼跨領域的熱潮之後,如何呈現傳統藝術的新面貌,想來是表演藝術界新興的關懷主題。國家實驗國樂團自上個樂季起,便端出一場又一場令人耳目一新的製作,去年幾首委託創作的當代作品為樂團添上亮麗的曲目,這次則更進一步,挑戰難度更高的室內樂編制──【NCO精緻系列】。
以【英雄‧美人‧花月夜】為名,製作人與音樂指導劉學軒以古曲、新編曲及委託新作,作為整晚節目的架構,劇場人李易修則以說書人的身分,將文本串聯於樂曲之間,讓原本關聯性微乎極微的樂曲互相呼應,成為一部完整的呈現。
就音樂而言,曲目的選擇可說是恰如其分,不僅是各類絲竹樂器的經典曲目,在編制的安排上也能夠完全展現絲竹樂之美。實驗國樂團的各部獨奏家們的表現十分精采,抽離了大樂團的嘈雜,在室內樂的組合中,更顯精湛的演奏水平。為求一氣呵成,本場雖有中場休息,但是各場進行中,卻巧妙地以舞台劇的肢體呈現方式換場,對於氛圍的營造的確加了不少助力,而演奏者在這部份的表現,雖略顯生澀,但是仍無損整體效果。
然而使得整場節目活化的主因,仍繫在說書人一角身上。李易修本人的聲音音質佳、層次分明且表情豐富,單就聲音而言,已能夠成為與樂器唱和的一員,加上各式戲劇演出的磨鍊與經驗累積,在舞台上自是優遊自在。然而,許是雨傘與引導演奏者的方式、或是題材部份雷同的緣故,令筆者很難抹去腦中去年南管跨界作品【王心心作場】的影子。李易修屢次以說書人的型態出現在各類舞台作品中,這次由他完全主導文本與整體演出,未能把握機會創造另一種新氣象,委實可惜。遵循某個曾經成功達到藝術目的的演出形態,是一種較為安全且討好的方式,然漫漫求藝之路,不知足如筆者,仍盼望見到不同層次的呈現。
整場節目唯一的新創曲被安排在最後一首,原是壓軸的用意,卻是當晚節目的大敗筆。以作曲者如此豐富的絲竹樂經驗,卻無法有效掌控配器與結構的建立,實在難逃潦草之嫌。當代音樂被接納是一件難事,何況合作對象是傳統絲竹樂樂團?作曲者更不應掉以輕心,畢竟,當演奏者遭遇過一次毫無意義的噪音或不合理的炫技之後,如何再說服他為當代作曲家開啟大門呢?
國樂樂團與西洋樂團一樣,室內樂曲目往往無情地暴露大樂團成員的貧乏,可幸實驗國樂團不但演出質感甚佳,面對新的呈現方式與舞台概念,更能看到其忠於深耕的態度。希望這只是個開始,實驗國樂團能持續朝著傳統與當代比翼、樂團與室內樂共鳴的方向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