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6-04-12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王于菁
如果兒童劇團「公主復仇記」

展演名稱:公主復仇記
展演團體:如果兒童劇團
展演時間:95.4.8
展演地點:台北市新舞台


以莎士比亞的經典名劇《哈姆雷特》(Hamlet)作為改編的對象,如果兒童劇團從著名的台詞「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發想,將「be」改成「bee」(蜜蜂),場景也因此換到了蜜蜂王國,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化身為蜜蜂王國的亞莉公主,她為了一報母后被叔叔殺害之仇、取回被胡蜂篡奪的王位,因而逐步地陷入了「我該怎麼做選擇?」的兩難之中。莎劇中原本沈重的人性糾葛在昆蟲世界裡被述說得更貼近童心,雖然淺顯易懂卻不失原劇的精神。

整體而言,此次的改編保留了《哈姆雷特》的原汁原味,同時也自其中脫胎換骨,劇中詩化的語言即是一個鮮明的例證。莎劇中的韻文被轉化成童詩的形式,對於觀眾(兒童)來說是一項不錯的安排;可惜大量出現的詩句在演員口中卻不夠自然內化,因而顯得拗口疏離,原來的美意因此被打了折扣。而另一個從經典中擷取而出並且開花結果的,則是《哈姆雷特》著名的戲中戲,在兒童劇的熱鬧氛圍中,戲中戲的部分有了更多可以揮灑的空間,嘰哩咕嚕劇團中的每一個團員各以不同劇種的樣貌出現,包括京劇、雜耍、芭蕾、日本歌舞伎……等等,對照起「戲中戲」來說不僅逸趣橫生,舞台畫面也極為豐富華麗。然而此次改編較為可惜的地方也在於對原劇過於忠實,在不捨刪減的情況下,造成了下半場的演出顯得龐雜,中間又有幾度的內心交戰以及母后幽靈的一再出現截斷了戲劇節奏,反而阻撓情節的發展,無法一氣呵成到底。幸而劇中的歌舞元素烘托得宜,不時攫取觀眾的注意力,帶入了饒舌歌曲、探戈……等各式歌舞,並且藉此形塑人物的形象,讓兒童在觀看眾多表演者和人物關係時得以一目了然。歌曲的部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不僅旋律動聽,更去除了中文歌詞嵌入音樂時常見的倒字問題,音樂流竄在其間聽來悅耳舒暢,對整齣戲來說具有相當大的加分效果。

如果兒童劇團這次改編莎翁名劇,不從喜劇著手,反而選擇了較為棘手的悲劇,可謂是一次高難度的挑戰,在經典名劇的基礎上為兒童劇尋找到了新的立足點,讓《哈姆雷特》成功地變身成為兒童世界中親切動人的《公主復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