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6-04-19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王凌莉
《明日世界之天堂海》

展演名稱:明日世界之天堂海
展演團體:舞蹈空間舞團
展演時間:94.4.15
展演地點:台北市紅樓劇場

舞蹈本來就是一種在舞台上呈現各類藝術領域結合的作品,一旦「跨領域」成為創作賣點時,觀眾對於跨界作品的期待,通常是想看  到不同領域創作人共同激盪出的靈感以及磨合後的平衡感。舞蹈空間新作《明日世界之天堂海》強調結合空間、多媒體、裝置與舞作的跨界實驗,主題雖然明確,演出卻始終理不出跨界的激盪和平衡感。

  前衛藝術作品在視覺上總帶些超現實感,事實上卻是藝術家自身現實經驗的累積反射。《明日世界之天堂海》打破鏡框式舞台形式,白底的演區像是走秀伸展台,高與低、斜坡和槽溝,再藉由十一串內設日光燈管的膠質透明旋轉門裝置其間的複合空間,傳達現代生活中人心的漂浮與迷失感。

  白是多彩的綜合體,而透明呈現虛感,大部分的藍光營造出平靜的海面或波動的浪濤,整個空間冷調到讓人沒有踏實感,氣氛就已經做到;旋轉門表徵無止盡的循環,以及尋找出口卻又是入口的困惑,這個符碼到了落幕前意象更為強烈,現場部分觀眾參與旋轉門轉動,或漫無目的,或不知所措的困惑,或想「表演」點什麼卻又「演 」不出什麼的尷尬,就是現實中交界在出口與入口間景象的翻版,編導陳俊明在空間裝置的視覺處理上達到主題效果。

《明日世界之天堂海》最大的失衡是舞蹈沒有施力點,舞者充其量只是裝置的一部分。結合空間裝置與多媒體影像的跨界組合向來是姚淑芬作品的風格,她擅長突破既定舞蹈形式,她的舞蹈特點是讓舞者肢體在與空間激盪下流動出內在深層的精神意涵。《明日世界之天堂海》中,舞者很賣力地表現出汪洋中漂浮及探尋生命、尋找希望的感覺;可惜的是,欠缺肢體與複合式裝置空間碰撞出來的動作語彙,以及舞句與舞句間的流暢度和關聯性,這次表演發揮有限。不過,從音樂、舞者和觀眾分享草莓的互動裡,還是透露出一點姚淑芬個人的劇場風格。

  第二個失衡點在於燈光和多媒體影像,這二者在此作品中略顯不足,除了一開始的海波意象,觀眾沒有太多印象。此外,少許橙光和金黃燈光外,藍調主導全場,觀眾自行想像的空間大到如同走進美術館看裝置藝術展。

  舞者造型貼近主題,雖然不是太創新的設計,卻有協助觀眾體會主題的效果。延續舞台上慣用的白面符碼來表徵「遠古」意涵;透過領帶、蕾絲及休閒服、襯衫等意象,在男與女的生理性徵之外,還流露出社會角色的特徵。而刻意碎片剪裁及多層次混搭的穿著,對應出生活面對困境的奮鬥和波難,卻也同時超現實的前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