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6-05-19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鴻鴻
大膽創意與優雅美感
展演團體:漢唐樂府
展演名稱:洛神賦
展演地點:國家戲劇院
《洛神賦》的演出,意外地好。這麼說,並非對漢唐樂府以往的演出品質存疑──眾所周知漢唐以南管為基礎的新創樂舞,向來精緻細膩。但是南管,對一般人而言,每首曲子聽來大同小異,就算盯著字幕也很難跟上唱到哪裡,節奏悠緩一如品茗耗著漫漫長夏的下午,睡著再醒來也似乎沒有關係。加上演的又是情節薄弱、文辭繁麗的《洛神賦》,加上又是失敗率極高的「跨國合作」,實在很難期待會有多少驚喜。
然而不然。《洛神賦》的每一環節都帶來驚喜連連。七幕結構雖平鋪直敘,但音樂的選擇與舞蹈的調度,營造出遠為豐富的藝術層次。例如開場的曹植與隨從出巡,看似儀仗堂堂,但主從雙方的動作都有許多遊戲趣味,塑造了主人翁天真好奇的遊逸心情。洛神初現時的千手觀音造型雖令人失笑,但黑幕壓縮到只露出一小方燦爛背景,格外詭異莊嚴,聚焦效果十足。還有數段構思奇絕的眾神樂舞,在兩人定情之後突然冒出,彷彿天地均為之動情發聲──滑稽突梯的風神,搭配技巧神妙而性感的足鼓;壯男飾演的川后在寂靜中舞蹈,輔以幕後的唰唰揮鞭聲,意到聲隨地驅策橫越半空的一條藍色絲帶;還有身穿紅袍的「六龍」曼妙交錯的群舞。這些從原賦中自由引伸的段落看似離題,卻拓展了作品的向度,並與纏綿悱惻的主軸形成對照,給了彼此舒息的空間。
遍歷歐洲一流劇院(柏林列寧廣場劇院、巴黎奧德翁歐洲劇院、法蘭西喜劇院、維也納城堡劇院……)的盧卡斯‧漢柏包攬《洛神賦》的導演、舞台與燈光設計。比起漢唐從前「大腸包小腸」式東西結合的《梨園幽夢》來,他眼界更高,也果然出手不凡。他在舞台兩側架設了兩排木造樓房,透過天幕前川流不息的竹林、山稜、卷軸山水,整個空間有如將風景框架起來的中式庭園,既室內又室外、既開闊又幽閉,呼應了原作逞縹緲奇想、卻哀婉抑鬱的情緒。相對於舞蹈調度的集中與情節的凝緩,「流動」顯然是設計用來鋪陳洛水背景、詮釋聚散無常的視覺主題:除了竹林、卷軸,還有拋在地上的衣袖、遠處聚散的燭火,都會緩緩漂流,甚至前方的腳燈都會左右飄移,造成迷離惝恍的情境。燈光也設色簡潔,取角大膽,尤其在漫長的「定情」段落,幾番出其不意的變化,彷彿日夜、悲喜、繁華與寂寞往復交替,道出了許多意在言外的心境張馳,猶如賦中所言「神光離合、乍陰乍陽」,是極為精彩的上乘示範。
張叔平的服裝造型則毫無跨界設計常見的杆格,品味絕佳的用色與剪裁,融合時尚與古典、創意與實用,並與舞台視覺準確互動。
在成功的烘托之下,漢唐的表演功力得以無礙展現。除了氣韻生動的奏唱及資深舞者外,幾位新加入的表演者也十分搶眼。「舞法表達」的楊維真演出吃重的曹植,北藝大畢業的林祐萱丑扮風神,優劇場的阿暉跨刀演出擊鼓的河神,均有畫龍點睛效果,顯見漢唐統合人才的能力也更趨成熟。
以結構而言,幾段洛神的舞蹈由於動作重複性高,似僅為依附樂曲而存在,還可再加精簡(聽得見觀眾席呵欠連連)。但整體而言,這確是一部兼具大膽創意與優雅美感的傑作,足以激勵眾多在跨領域、跨文化、傳統現代化之路上摸索蹎躓的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