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6-05-31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陳品秀
用一隻手鼓掌

展演名稱:《今夜您想帶我去哪兒?》、《隻手之聲》
展演團體:法國 林原上舞團
展演時間:2006年5月18—22日
展演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舞評「2006舞蹈春天」系列「新點子舞展」─「用一隻手鼓掌」
法國「林原上舞團」上週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這場兩廳院主辦的「2006舞蹈春天」系列「新點子舞展」,演出旅法多年的台灣舞蹈家林原上,帶回的兩個作品:一個是編作於一九九六年,由林原上親自演出的獨舞《今夜您想帶我去哪兒?》,和二○○三年發表的雙人舞《隻手之聲》。

極簡的舞台、素白的服裝,在沒有任何多餘掩飾的情況下,這場演出不只創作者舞蹈編排和舞者表演的功力受到挑戰;就連觀眾,也在舞作標榜的「夢」、「心靈對話」與「禪意」中,接受眼光與耐性的考驗。

《今夜您想帶我去哪兒?》在一盞燈泡微弱的光亮中開始。穿著白色汗衫的林原上在夢境的世界中緩慢移動。在或高昂或低沉或顫動的提琴聲中,林原上游移轉動他的手腕。接著忽而肩膀,忽而腰臀,有時是關節牽引,化為不對稱的動作。林原上運用自如地轉換身體動作的部位與動作語彙,讓身體成為樂器,讓動作化為音符,與音樂對話。對話或激昂,或遲疑,或停頓,唯一不變的,是那彷彿夢境般的不確定感。

《今》的舞台上只有十二顆等高、等距懸吊在半空中的黃色小燈泡,卻極精準地界定了作品的空間感。這個由小燈泡虛構而成的平面,從較高於舞台的觀眾席看去,好像一張隔在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的玻璃紙。這張玻璃紙像劇場的第四面牆,切開了表演者與觀眾的界線,也切開了現實與夢境的分野:偶爾,林原上暫停動作,後傾,與平面成斜角站立,平面下的世界也彷彿傾斜了起來;即使他奮身躍起,也是彎著身子起跳,絕不高過這個虛擬的界限一步。

雖是約五十歲的高齡,林原上的表現看不出歲月在一名舞者身上留下的痕跡。值得稱道的,不只他對舞蹈表演的毅力,與劉紹爐同樣讓人欽佩;他在舞台上的表現,無論技巧的掌握、力道的拿捏,在在顯示出他自幼從京劇至舞蹈至戲劇所接受的表演訓練的功力,與歲月歷練積累之下所能掌握的詮釋能力,讓舞作展現出豐富的層次。

《今》雖是林原上十年前的舊作,但素材簡樸、編作設計手法精準,時至今日仍是一支非常出色的作品。然而,他的近作《隻手之聲》卻沒有這麼吸引人。

由旅法的舞者鄭莉莉和卡洛琳‧葛羅尚演出的《隻手之聲》,將《今》裡用身體、動作與空間、音樂對話的元素,轉為以兩名舞者間的互動來展現。雖然《隻》也像《今》一樣,盡量打破技巧動作與平日行為動作之間的界限,舞者也有水準之上的演出,然而長達四十分鐘觀看兩名舞者相互牽制的互動模式,或小題大做的誇張表演方式,實在看不出舞作所要傳達的「自然的天真爛漫」。

節目單上寫著,這個作品「適合五、六歲以上觀眾」,我想我大約早已失去童心(不然就是我還不到五歲),謝幕時,當然也無法領略這「用一隻手鼓掌」的禪悟。

但我的另一支手仍要拍著椅子,對《今夜您想帶我去哪兒?》好好鼓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