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0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6-07-12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黃海鳴
新移民 在永無止境的迷宮中
展演名稱:陳俊明的《永無止境》
展演時間:95.6.30~7.1
展演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
《永無止境》是一個由多媒體裝置與肢體劇場結合的表演藝術作品,於6月30日、7月1日兩天在北平東路七號臺北國際藝術村中隆重演出。內容由陳俊明編導,並由泰國表演藝術家提拉瓦特Teerawat mulvilai以及陳俊明所帶領的水母漂集團團員楊乃璇、廖苡晴、楊博文等共同演出。
這是繼去年在台北國際藝術村與新加坡藝術家Zai kuning合作完成「人類動物園」之後的另一場跨文化交流計畫。在這一次的表演中,陳俊明想傳達:「每個人都在尋求自己的夢土,但生命在達到「止境」以前,夢土似乎「永無」可能。而來自生活中的外力,卻以不可預測的殘酷,侵蝕著生命的意志直至終點。」我們可以從較抽象的層次來詮釋其中的殘酷人生境遇,但也可以從「新移民」的窘境,來詮釋這樣的一場演出。
陳俊明用繃了線網的金屬框架,將長方形的白色空間區分成均等的四個牢籠。在框架交叉處設置的一個十字形的旋轉活門,並在其他地方也裝置了兩處活門,觀眾可以任意選擇觀看的位置。突然,混在觀眾中的四位表演者從觀眾中站起來,手上拿著燈泡貼在這些金屬框架以及網子照,雖然燈光全亮,但表演者如同困在全黑的空間中,完全無法掌握周遭狀況。他們用微弱的燈光以及觸覺來探測完全不熟習的環境,並不時發出如同動物般的呼叫,用來相互定位。
突然間他們沒命地狂奔,但跑不到幾步就撞在看不見的牆壁或網子而彈跳回來。此時天空的影像投射在牆上,更加深了空間的虛假性格。有時,其中的一兩個人撞開了活門,狡釁地進入到另一個空間,但是仍然脫離不了迷宮。舞台中旋轉的十字門,就像高級大飯店的十字旋轉門,四位表演者分別在旋轉門的四個格子裡,被動地被旋轉門趕著跑,無法從中間脫離。
突然間透過影像的輔助,在電動旋轉門處產生往下墬落的吸力,這幾個人必須趴在門框上、跟著轉才能勉強保護自己不被摔出來、摔下來。這部奇怪的旋轉門隨時會改變運作模式,這幾個人也不斷被突然的改變弄得莫名其妙、焦頭爛額。有人勉強從其中掙脫,這些已經如同行屍走肉的人,隨即被再度吸入。
在一連串無力控制環境的窘境之後,出現了一段感人的互動分享。四個人分別抱著塑膠桶,剛開始還非常小心地保護這可憐的私有財產,但後來居然兩位男表演者將桶子裡的東西分給兩位女表演者,並且引導觀眾參與互動的動作。漸漸地,觀眾開始撿這些石頭,互相傳送。這種互動的速度越來越快,幾位表演者也開始穿梭在不同的牢籠之間,越轉越快,我們發現原先僵硬緊張的空間開始軟化。
其中三位表演者,無意間發現牆壁上的密門,逃到外面的真實空間,最後只剩前面所提及的那位泰國藝術家。他一個人走在孤獨的牢籠中,好像是一位精神分裂病患,不時以非常激動的語調和看不見的同胞,或是自己說話。接著獨自進入剛才那個旋轉的鐵門內,以更快的速度、更難的動作做單人表演。他必須掌握最精確的節奏及時間來進出電子的旋轉門,動作越來越快、越來越難,最後嘎然而止。
這場結束,觀眾被引到另一個長方形影像裝置空間。一邊是黑白的大海意象,海灘上躺著一個人,不知是死是活,反正最後被海水所吞沒。接下來我們被引導進入另一個空間,它有兩道門,第一道可以穿越,第二道其實就是電視螢幕,模糊的人影困在螢幕裡無法出來。後來逐漸辨識出那個模糊人形實際上蹲在車水馬龍的公路上,不知如何脫困,更不知道如何達到他想要去的地方。他困在螢幕的裡面,越來越模糊,最後消失在螢幕的電子空間之中。
剛開始,應該讓很多人一頭霧水,但是60分鐘下來,大概能夠逐漸進入這種黑色的情境。表演結束後有人問他,在台灣的日子過得怎麼樣,他說:台灣人很親切。但是在捷運工作的泰勞是不是有他那麼幸運?一些初到外國討生活的「新移民」,大概也能體會這種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