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6-08-23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劉志偉
翻案或持續傳統

展演名稱:目連救母
展演團體:國光劇團
展演時間:95.8.19
展演地點:台北木柵國光劇場
 
目連戲的演出向來擁有強烈的群眾意識,在其搬演過程中常使得演員與觀眾,甚至一定區域內的鄉土風情融為一體,創造出許多台上台下、場內場外生動活潑的共享空間。目連戲中還含有不少特技、絕技的表演,以及大眾性、通俗性、地方性、娛樂性與共享性的戲劇美學形式,趨向於多元化的表演內容。此次國光劇團選擇將《目連救母》於正統室內之鏡框式舞台上搬演,對於如何兼顧上述多元趣味與觀眾互動之特色,便成為編導在搬演此戲最大的挑戰。

目連救母的故事乃源出於佛經,描述的是目連的母親劉氏青提觸犯了佛法,被打入地獄並永世不得翻身。目連事親至孝,因此為了解救母親,便出家苦修,終於借助佛力,救母出地獄。其中的兩大主要人物便是目連與其母劉氏,劇情中,目連敬佛,劉世逆佛,母子兩人的思想觀念大相逕庭,存在著極大的分歧與對立。但就母子知情而言卻是血濃於水,不容分割的,因而造就出目連戲中劉氏性格的複雜性與多樣性。正因如此,當演出受限於室內劇場而勢必降低其與觀眾互動的趣味時,邊倒再搬演這個故事時便不宜過於平鋪直敘,何不再劉是這個角色描寫中作一翻案安排,以增加整齣戲的衝突性與觀眾的情感投射,藉此彌補本戲因場受限而趣味不足之憾。

大體而言,國光此次《目連救母》的製作堪屬用心,亦可從加入「歌隊」表現形式與打破傳統京劇點而匯納民族表演看出編導創新的企圖。演員中王鶯華所飾之目連極為稱職,劉海苑以青衣行當及水袖的表演程式詮釋劉氏一角藝令人耳目一新。然礙於劇情的編排,各角色均趨於表象而缺乏深刻的描繪,尤其以最後一場「地獄救母」中目連尋母及母親劉氏時,目連原以創詞勸說母親改過向善,唱詞甫罷,突然轉為口白形式向世人勸誡,此番安排不免令人感到突兀,且流於教條式的宣揚宗教教義一般,實難教觀眾尋得共鳴與情感投射之處。

國光劇團近年來均致力於新編或改編的搬演,試圖在傳統京劇藝術中走出一條新路。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中一向存有是非善惡分明的特徵,尤其在人物塑造上有所謂的「公正著雕以正貌,奸邪者與之丑貌」之說,而乳此樣板化的角色型塑,是否真符合現代社會所認同?《目連救母》既名為重新編寫,何不更凸顯劉氏以其一介女子之力,對命運作出無悔的抗議與控述,也代表了劉氏自我的覺醒與人性不受縛綁的光輝再現,如此豈不更教觀眾共掬一把同情之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