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6-08-30
  • 類別 視覺藝術
  • 作者 李玉玲
重新思考時間的意義與價值

展演名稱:慢 Slow Tech
展演時間:95.6.24-9.3
展演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正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慢」(Slow Tech)展,是由媒體藝術家袁廣鳴擔當策劃,邀集十七位來自澳洲、美國、日本、南韓、奧地利與台灣的藝術家,策展人冀望透過這些以科技為界面從事創作的藝術家的作品,能讓處身於當今這個崇尚科技、事事講求效率的現代社會裡的觀眾,重新思考「時間」的更新意義與價值。

儘管在絕大多數的人類文明裡,藉由發揮人類體能的極限來追求數度,是個相對普遍共通的價值觀,但是通過科技,讓擁有金錢與權力等同擁有速度,進而間接等同擁有「更多」時間的概念,則不可避免的是在西潮影響之下而形成的「普世」價值觀。如果說20世紀人類對進步的夢想,大多以追求快速的模式來達成,那麼這樣的思維在上個世紀的最後十年裡,已經開始動搖,全球許多高度開發的國家,都不約而同地開始了一連串提倡「慢速」價值的運動-慢食、慢活以至於緩慢的性愛。越來越多人開始覺悟到藉由快速運動所獲致的所謂有效率的成功生活,所必須付出的昂貴代價是,喪失隱藏於緩慢生活中的單純樂趣。

這樣的反思,同時也再許多從事當代藝術的圈子裡發酵,90年代由中國策展人侯瀚如與瑞士籍的歐布理斯特(Hans-Ulrich Obrist)共同策劃的「移動中的都市」(Cities on the Move)以及2002年韓國光州雙年展以「止」(P_A_U_S_E)為主題的策畫展,是兩項頗具里程碑效應的當代藝術大展。前者反映出迷失在「快還要更快」的全球網路體系中,瀕臨失速的都會生活的動能與張力;後者則希望透過暫停來放慢腳步,一面反省剛結束的20世紀,同時也企望為下一個千禧年尋獲新的生活態度,有趣的是侯瀚如同時也是「止」策展團隊中的一員。

這樣一個當代藝術展的脈絡裡來觀看「慢」展,我認為袁廣鳴採取了一個更焦距但弔詭的取經(approach)--以自我聲稱的「慢速科技」(Slow Tech)來撩撥一般科技所象徵的快速、有效率而且無遠弗屆的價值系統;亦即是,形諸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表面化弔詭來營造展覽張力。「慢」展裡的作品,不論是看似單純的雕塑、攝影或錄像作品,其實多是以非常耗時、手工化的程序,因而達成一種我想暫時命名為「即時性假象」(illusion of simultaneity)的效果。例如:美國藝術家拉札里尼(Robert Lazzarini)的扭曲雕塑(椅子、電話、榔槌等),是利用電腦科技計算出一般生活物件在極高速中運動可能產生的變形樣貌後,在耐心地運用與原物件完全吻合的材質複製而成的原物件。然而乍看之下,這件我稱為「假現成物」(pseudo-readymade)的雕塑,卻容易讓人以為只是對現成次的擺弄;日本藝術家柳美和的看似一拍即成的攝影系列「我的祖母們」,同樣是經由長時間的特效化妝,多層攝影加上電腦後製合成的作品;錄像作品像是美國藝術家維歐拉(Bill Viola)的「溶合」或南韓藝術家金榮真的「肥皂」,則利用錄像技術可以對時間延展、壓縮或變形的特質,製造出超真實(hyper-real)的影像效果;台灣藝術家曾御欽的「在無聊的對話中,我只是靠著」以及日本藝術家中村友紀的「姐妹」,直接利用長時間的靜止,或單調的重複動作來裸呈時間的實感。

捷克作家坤德拉在《緩慢》一書中提到,悠閑的感覺像是「凝望上帝的窗口」,而凝望上帝窗口的人不會無聊,他們都很幸福。「慢」展提供的其實是無關乎快慢優劣的解答;毋寧是,此展覽中大多數質感極佳的作品,自然會吸引觀眾停下腳步慢慢觀看。何妨趁著夏日最後的週末,來去一趟台北當代藝術館,與這些隱性科技的佳作,共度一段悠閑幸福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