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6-11-01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李俊國
一曲琵琶君應知

展演名稱:王心心作場
展演團體:心心南管樂坊
展演時間:95.10.21
展演地點:
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10月21、22日在台北中山堂光復聽的兩場「王心心作場」,選擇與《琵琶行》、《葬花吟》兩首古典詩做為展演主題。其中更以演唱的白居易《琵琶行》做壓軸,搭配舊作《葬花吟》及開場的《梅花操》首節,成就一場精簡的南管個人樂會。有別去年《胭脂扣》和《昭君出塞》有兩位舞蹈名家聯手編配,整體呈現強烈的視覺刺激與豐厚的戲劇性,今年的作場則顯得單純而靜態,純粹以展現王心心個人的聲音為主軸。《葬花吟》以琵琶和古琴伴唱,《琵琶行》則純粹只有王心心的自彈自唱。

南管音樂在歷史的長河中,長久披瀝去蕪演進,逐漸形成今日我們熟悉的四管合奏樣貌,不論是樂曲結構、樂器演奏、演唱方式等,已形成一套既定的規律,幾百年來已具備樂種頑強內化的穩定性,明清以來的唱奏者不遵守這套規律,任何人想要從中再創機杼、另起新意,最困難的莫過於無法突破主流的美學認知,以至於結果總是吉光片羽,難以常留的。王心心勇於突破傳統的窠臼,實驗新的呈現方式,再加上來自大陸的背景,在台灣沒有師承門派的負擔,其成就自是能別開生面、獨樹一幟。然而過於個人化的藝術表演,有悖於傳統南管音樂強調的四管和諧、斷續有致與取悅交融,甚至唱唸時不時顯現過於乾彆的窘境,則似乎仍有值得修正的空間。

廣義的南管演唱中,在藝旦曲或「歌館」的唱曲中,確實也曾有孤琶獨曲自彈自唱的情景,但是少了蕭弦幫襯,在演唱者的難度無疑是更高的,而月曲呈現的厚度與情韻的延續上也總是不足的。王心心的嗓音清亮激越,單純乾淨的引啜曲顙,不需任何樂器加以佐伴,就很容易扣人心扉、摧人心坼。然而養成教育所受的發聲訓練,不時呈現出大陸「民族美聲」的運腔技巧,卻很難見容於台灣多數南管樂人之耳,以致於滿場冠蓋,卻鮮少見到南管音樂人士。傳統南管演唱所強調的本嗓吟哦、字字骨立、頓挫有致的腔韻,反而在心心的演唱會上是比較少見到的。也許,他訴求的對象是傳統南管樂人之外更多的知音者。

就整體的表演呈現上來說,燈光與場景皆是氣氛營造的重要功臣,一方面勾勒出現莊重的演奏場域,一方面又刻意融入故事場景,《葬花吟》中王心心的少女穿著搭配古琴彈奏者的老嫗裝扮,分佔舞台兩側,強烈對比似乎襯托出詞意中花紅易凋、紅顏易老。《琵琶行》中刻意模仿唐代壁畫供養人圖像的服飾與彩妝,在在告訴觀眾這是一場扮飾的樂會,背景的書法兼具著幻燈字幕的效果。起落錯置的琵琶聲音帶人進入白居易描述潯陽江頭,歌女的控訴引人更多關於王心心身試的聯想,朦朧中唐代的琵琶女與今日的王心心已融而為一,青衫濕透的也不僅僅是江州司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