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6-11-12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林亞婷
古名伸舞團之記憶拼圖-minsheng daily

展演名稱:記憶拼圖圖
展演團體:古名伸舞團
展演時間:11.12.2006
展演地點:紅樓劇場
 
得知古名伸舞團將推出一齣結合現場舞蹈與影像科技的新作《記憶拼圖》,有一段時間了。

近兩年,在北藝大舞蹈學院的師生展演裡,觀賞到古名伸舊作的重演:如細膩探討兩性關係的雙人舞《緘默之島》(1993),與源自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坐姿與品嚐咖啡之《出走》片段(2003)。對她將一些不足為奇的平凡舉止,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透過如此樸素的語彙呈現在台上,相當佩服。她自己常謙虛地回應說,會受到她舞作感動的觀眾,一定是年紀到了!

其實,答案並非如此單純吧!如果不是編舞家對人生經驗的深刻體會,經過轉化,由受過嚴格技巧訓練的表演者,在台上舞出經過創作者深思熟慮的動作與畫面,感情再怎麼豐富的觀者,也無從體會!

此外,古團其他結合動畫的作品,如與影舞集合作的《非愛情故事》(2001)與《@夢》(2003)等,由於筆者當時仍在國外,無緣參與。因此對這支歷經三年與影像設計師Thomas Gray一路溝通實驗,才於上週在紅樓(這座充滿台北人多層記憶的場所)首演的《記憶拼圖》,相當期待。

《記憶拼圖》由七名舞者演出,全長九十分鐘無休息,分成六段:〈序幕〉、〈拼圖〉、〈存封〉、〈記憶〉、〈目擊〉,與〈陰晴圓缺〉。紅樓劇場中央的地面空出給舞者表演用,觀眾席三面環繞。而原本高起的舞台區,一開始則提供影像投影使用,由一盞飄動的火燄似紅色塊,遊走在螢幕上,逐漸形成一名女子舞動的身軀。一名身穿紅衣的舞者(古名伸/飾)若隱若現地從幕後凸出,與虛擬的舞者重疊互動;虛與實的有趣對話就此點燃。

此刻,地面舞台間出現了一對身著紅布料的男女(劉奕伶與柯得峰/飾),展現動人的雙人舞、兩人彼此不時相望、深情款款,尤其流露出女方對男子的關懷。
安魂曲結束後的〈拼圖〉一段,出現一名女子(陳絲綸)在急促的電子樂聲中,來回奔跑於舞台一角,展現都會人對時間感的緊迫與不停追逐。其他舞者也陸續以各自的行走方式,分別於台上或台下徘徊。漸漸地,他們匯集在一起,以各自的韻律與步伐,在同樣的路徑上快樂地三人同行。原本各自獨立的元素,也漸漸湊合在一起,「拼」出和諧的團隊「圖」像。或相反的,原本和諧的紅衣男女雙人舞,已變質為充滿暴力,力求解脫的愛恨糾纏。有時,舞者由整片的樹林或台北都市叢林的影像蓋過,視覺效果彷彿人的身軀在大環境下,十分渺茫。當這段接近結尾時,舞者們跑向原本坐落於地面的箱子,並從中拉出一大塊白布,俐落得撐起來,成為〈存封〉的投影布幕。

「存封」,如古名伸於演出後答覆觀眾的,可意味生命中珍惜的一段美好回憶,或是想隱藏/塗抹掉的傷痛。此段影像的處理方式較虛幻,令人聯想到宇宙外的世界,或是大自然中具有療傷性質的流動水等等;透過布幕上的影像,由舞者「近距離」接觸。

「記憶」是相當能發揮的題材,富有與「時間」這項元素玩味的各種可能性。下半段,古名伸以她經常帶點淘氣與幽默的手法,在〈記憶〉一段,透過非常原始的劇場方式(即由三位舞者,漫畫似地替男主角在不經意中變裝),由吃早餐的場景,將表演者朱星朗從學生(過去)、上班族(現在)到老頭子(未來)的三種身分當中,交替呈現。相對的,整場演出的尾聲〈目擊〉一段,則仰賴科技將當晚演出的畫面快速倒帶播出,在感傷的歌曲Time當中,帶領觀眾一同回想整晚演出的經過。畢竟,記憶是模糊的、是不可靠的、是瑣碎的,需要經過拼貼才能盡可能回復原貌。

其實,寫舞評,不也是一種記憶拼貼的過程?透過節目單、腦海中的印象、與黑暗中記下的凌亂筆記,設法將當晚所見的,重新透過文字建構出來,與讀者分享?總之,希望透過事後的討論,能激發出更多彼此觀看此演出的共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