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文化快遞 No.179
  • 刊登日期 2015-04-02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張啟豐
世勢弄英雄

 

由1/2 Q劇場重製演出的《半世英雄.李陵》,是今年大稻埕戲苑青年戲曲藝術節的第一檔演出。大稻埕戲苑籌劃的青年戲曲藝術節,提供戲曲團體及劇場藝術工作者一個演出平臺,在1 個月之內集中火力,連續4週推出4檔製作,繼去年亮眼表現之後,今年接力演出的團體老將新秀皆有,分別是1/2 Q劇場《半世英雄.李陵》、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石秀》、栢優座《後臺真煩-看》、風神寶寶兒童劇團《風神寶寶之嫦娥奔月》,題材或取自歷史、戲曲、小說、神話,不一而足,就這4個劇團既有的作品風格而言,應當能展現獨有觀點與劇場表現手法,相當令人期待。

李陵劇照(攝影/陳又維)

 

劇本重製演出

1/2 Q劇場是臺灣著力於戲曲小劇場最深的團體,本身的劇場美學風格獨特明晰,2004年推出第一部作品《柳.夢.梅》即令人驚艷,《半世英雄.李陵》則是國家兩廳院2008年「新點子劇展」委託創作的作品,全劇構思源自於崑曲《牧羊記》,特意拈出主角蘇武的對比人物李陵,試圖回復到歷史脈絡,將鏡頭帶到李陵最後一役鞮汗山現場,藉由歸降/殉國、叛將/英雄、滅門/旌表……等現實與詰問,展現人物內心的抉擇,以及抉擇之後所承受的家國、忠誠夢魘──這不啻是李陵為自己所下的生死咒,勢必伴其終老。劇名《半世英雄.李陵》毋寧已藉由中文語脈展現命名者的價值判斷,相較於此,個人覺得英文劇名《Li Ling, The Abandoned Hero》或許更能呈現這部作品試圖所要挖掘的脈絡:英雄遭棄──為家國所棄?為世俗所棄?為己所棄?劇中李陵在蘇武光榮回返漢朝後病故,這其間顯示的,更多的應該是李陵內心對自己的棄逐吧!而戲,就從蘇武到鞮汗山祭奠李陵開始。

蘇大奉蘇武之命尋找鞮汗山路徑,卻迷失在荒漠之中,途遇白髮老翁,言談中述及李陵鞮汗山之役,情節便經由老翁的敘述,回返到李陵面對生命抉擇的那一刻。此後情節多順序發展:李陵在匈奴娶公主為妻、得知老母與髮妻因其降歸而受戮、奉命勸降蘇武卻反受其義責、情緒激動而策馬狂奔於荒漠之中,蘇武返漢李陵餞別、其最終病故異域(或新故鄉?)、蘇武與蘇大至鞮汗山祭奠。這一段段情節都是李陵人生的重要轉折─不論主動或被迫,皆有其動人之處。〈花燭〉場李陵再娶公主、聞知妻母慘事,二事並置,似已預示其後人生身不由己、世勢弄英雄之悲涼;接著〈望鄉〉,則是傳演至今的崑曲折子戲,經過歷代打磨,舞臺藝術自是光彩耀眼,該段李陵與蘇武內在情緒飽滿,藉由一支支曲牌的唱念表演,緊織密縫、轉折有致地呈現出李陵勸降卻受責蘇武而羞愧無法自持地掩面離場;〈大漠〉延續上一場李陵情緒,使其在荒漠中孓然一人自扣自問自思自省,李陵內心當是萬馬奔騰,翻攪滾掣久久難以平息,此時李陵如何看待自己及自己的處境?局外之人終無可知,但是舞臺形象卻如此地獨立蒼茫、愴然泣下,直似英雄末路……。

 

新舊版本各具特色

這一次重製演出,新增「劍魂」一角,雖是「李家三代家傳寶劍的劍魂」(節目單語),實則係以說書人的身分引導劇情、引領觀眾;所以,一開場的白髮老翁是劍魂、漢皇與朝臣的對話演出是劍魂、羊令公與李陵碑也是劍魂。這樣的安排自有其便當之處,再加上演員精練逗趣的表演、編劇kuso 的臺詞(例如:「李陵碑……悲悲悲劇。」),雖然可以達致冷熱調劑之效,但是,舞臺呈現如此多焦,就主線而言,則未免失焦。相較之下,原版的人物及演員安排雖較為單純素淨,但主脈畢現,尤其是楊汗如(飾李陵)開場飾演白髮老翁,其自喻自況之意,不言自明,若再回扣李陵於蘇武返漢後病逝的情節,則白髮老翁更不啻李陵魂兮歸來,別有一番淒清無言之感。

歷來觀看1/2 Q劇場演出,楊汗如永遠最令觀眾放心,而同臺演出的演員總也是旗鼓相當,能讓人放心地看完一臺戲。楊莉娟(飾公主)、呂玉堃(飾蘇武)經驗豐富唱作俱佳,黃毅勇(飾蘇大、李緒魂)雖然上場次數有限,但是表現令人印象深刻,至於陳元鴻(飾劍魂),近年表現益見精彩,要嗓有嗓、要功有功,場上人物/角色轉換精準、進出自如,著實值得期待!

1/2 Q劇場《半世英雄.李陵》打響了今年大稻埕戲苑「青年戲曲藝術節」第一炮,不僅期待接下來的3 齣製作能有精采呈現,更期待大稻埕戲苑「青年戲曲藝術節」能成為每年固定發聲的展演平臺,讓戲曲新世代有更多機會展現戲曲新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