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6-11-22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徐亞湘
台灣新編歷史戲新里程

展演名稱:胡雪巖
展演團體:國光劇團京劇
展演時間:95.11.19
展演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


這十幾年來,在台灣演出的新編歷史戲不算少,不論是來台的大陸劇團原汁原味再現,還是本地劇團的移植、改編演出,長時間來,也培養了一批喜歡新編歷史戲的觀眾及凝固了觀賞實的審美要求標準。中共建國初期戲曲政策「三並舉」之一的「新編歷史戲」正式在台灣站穩了腳,同時,也成為台灣戲曲作家們追求的編寫方向之一,這次國光劇團的《胡雪巖》一劇,即是成功跨越的標誌及成果。

編劇劉慧芬在高陽的小說基礎上立了「眼看著他樓起樓塌」這樣的主腦,不僅將胡雪巖的感情、政商關係、人格特質做了適切的剪裁、篩檢以及突出,而且,場次的安排配合其禍福相依的生命經歷,在「大歷史/兒女情」的冷暖調劑中頗能將主線突出,是為其近年最好的作品之一。不過,關於「觀看角度」問題實有商榷餘地,亦及這齣戲的歷史厚重感似乎過大,並有喧賓奪主之嫌,讓胡雪巖主動看「時局」、「歷史」並有所感懷,是不是比歷史、官場現實觀照、操弄下的被動胡雪巖來得更恰當呢?而上半場「商業王國」與下半場「擠兌」場次的必要性亦有討論空間。

此戲整體的節奏緩急分明、轉場流暢明快、舞台畫面安排講究,此皆為深諳戲曲藝術的總導演汪其楣之功。尤其對於重點情感場次如上半場胡雪巖與羅四姐的重逢、劇末左宗棠與胡雪巖的感懷等,鋪陳得極為細膩,頗令人動容;序場胡雪巖與王有齡上下前後的區位對比、胡追憶眾親人的多焦點畫面併陳,亦讓舞台畫面有了更多的說明及情感作用;而不慍不火的結局處理,更增強了對於胡雪延吉全劇的情感認同。

演員們整齊、傑出的表現確保了此戲的成功,並讓我們在觀覽「歷史」、「生命」的同時,得見腳色情感的細膩詮釋而不致失之於生硬。其中,唐文華的表現最為出色,他不僅在人物詮釋上層次有緻、做表得見細節,高亢圓潤的嗓音更是讓人享受回味,尤其兩三段無伴奏的乾唱,更得見其行腔之淨美。劉琢瑜的左宗棠再做表及唱腔上亦多有表現,尤其劇末對胡雪巖「道別」的唱段,頗令人動容。而劉復學的人物詮釋、朱勝麗、李光玉的唱、劉海苑與吳仁傑的白,皆令人激賞,至於汪勝光的西服裝扮表演,則是最少戲曲表演程式羈絆者,亦值得一記。

張維文的舞台設計相當成功,舞台空間多重、靈活,而能大體維持空台並提供導演調度及演員表演上最大的發揮空間。而上舞台「樓上」的話框表演區設計,雖多年前來台的黃梅戲《徽州女人》一劇亦曾運用,但有別《徽》劇中更偏向電影概念的畫面處理,此劇設計反而呈現的是戲曲舞台畫面本生所產生的寫意意象。

與台灣京劇界合作多年編腔、作曲朱紹玉,安了滿台的京味兒皮黃,並應情節之需安排了兩支地方小曲,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聽戲的享受,而從多處得彩亦可側見其編腔之深厚功力。《胡雪巖》成功演出的背後,實則透露出現代戲曲製作需要各部門皆具水平以上表現與整體合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值得戲曲工作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