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印刻文學生活誌52
  • 刊登日期 2007-12-01
  • 類別 視覺藝術
  • 作者 張晴文
屏息以對——索卡藝術中心「深呼吸」

活動名稱:深呼吸
活動地點:索卡藝術中心
活動時間:2007年11月3日至11月25日

文/張晴文(台新藝術獎觀察委員).圖版提供/索卡藝術中心

 由胡朝聖策畫的「深呼吸」,11月3日至25日於台北索卡當代藝術中心,展出袁廣鳴、陳永賢、吳鼎武.瓦歷斯、陶亞倫、王德瑜、林建榮、林建榮、陳萬仁等八位藝術家的創作。

 事實上,「深呼吸」這個展覽是台北展出後到北京索卡再展的預備行程。台北索卡的這次展覽,八位藝術家都推出新作品,而在北京的展出,則有一件舊作、一件新作,讓中國觀眾認識台灣的新媒體藝術面貌。

 胡朝聖表示,展覽的名稱來自自己某次到達北京,一下飛機,迎面的冷空氣讓他不由得深呼吸了一口。這個展覽的確讓觀眾對於重整當下所謂新媒體創作,能有一個精簡的認識,如同在一個呼吸的動作裡獲取所需。近年來台灣新媒體藝術作品,除了感應互動或動畫的形式,還有一些別具代表性的型態,這次展覽中的許多作品,正展現了其中某些動人的特質。而另一方面,在台灣當代藝術的討論上,這類創作的名義幾無定案,或稱科技藝術,或稱新媒體,甚至後來強調媒介性質的「數位藝術」等不同的稱謂,指涉各種專門的領域或創作型態。在有待時間過濾的幾種不同名稱之間,「新媒體」是較為廣泛的說法,但同時暗示著相對存在的「舊媒體」;在日新又新的「新媒體」隊伍裡,很多舊科技或者單純技術所造就的精準,確實讓作品脫離了媒材的新舊之論,創造更多討論的空間。

 踏進索卡藝術中心展場,霧茫茫一片籠罩的是王德瑜的作品〈No. 58〉。她以煙霧裝置製造白色雲霧般的「現象」,無形卻可見,使觀眾感知它的存在。這件作品延續王德瑜一向很俐落卻帶著細膩感的作品質地,以往作品做為可以踏入穿梭的作品空間,這次則更全面地將觀眾包圍,不請你走進去,它已經充滿了你的四周。

 這件非常溫柔而霸氣的作品,籠罩著在場所有男性藝術家們的作品。而這些藝術家們的作品,紛紛以假性消失、刻意現形兩種極為不同的方式回應展覽。袁廣鳴非常知名的「城市失格」系列,這次參展的是〈城市失格—利物普〉。他修空了利物普街道,一如無人的西門町。另一件作品〈逝去中的風景—九月〉,以電腦CS2軟體修掉了所有葉子上的脈絡。這表面上看來仍很「正常」的景象,只有在觀眾察覺「異狀」的時刻才能知覺其趣味所在,植物生命賴以維持的網絡,在人工改寫的情況下失去了基本配備,正以相當不易發覺的方式背離了我們所認識事物的應然,儘管它就像被消去人車的城市,仍然保留了一個城市足以令人辨識的面目。

 陳萬仁的作品〈飛機場〉也以耗時的修圖技術製成了一部循環短片,這件非常人工感的作品,有一種虛假卻有趣的特質。以圖層來思考的世界,交疊出狀似真實的景觀,模擬平移的運鏡效果呈現出極似日常的畫面,在壓扁了的平面螢幕裡,一座飛機場所隱喻的各種空間感與時間感的穿越與擾亂,無聲地在灰色天空下,理性地向前滾動,一切竟如此美好流暢地發生。黃博志掃瞄自己的身體影像,是為「自畫像」系列,人體受困在掃描器的框框裡,被光捕捉的形象摻雜了刻意渲染的色彩,在擠壓的定格瞬間,造就了屬於此時此刻的肖像,還帶著一點矯飾的意味。

 陶亞倫的〈光膜〉在當代館的「膜中魔」曾經展出,是很多人都很喜歡的一件作品。暗室中不斷逼近的兩道光刀,使得受困在黑暗中的觀眾不得不挑戰視覺感受到的壓迫感。吳鼎武.瓦歷斯的「隱形計畫—生活中的影子族」系列,以光柵片表現忽隱忽現的原住民圖象,在每一幅泛黃如檔案文獻的照片裡,人物(原住民)穿著一般認知裡的傳統部落服飾,以一種「大家都很熟悉」的造型忽忽出場,又忽忽消逝。只有在觀眾在畫面前移動步履,才能觀測(捕捉)到原住民的身影。這系列作品有意以隨時消失的原住民圖象,反映少數民族的當代處境。而陳永賢的錄像作品〈頓止〉中,則有一群年輕人在華山前面的廣場上或坐或站,一動也不動。看來幾乎是定格的畫面,但是遠方的車流、隨風搖擺的樹枝又說明時間正在流逝,只是人們刻意不動。林建榮的新作〈花〉延續以往金屬與燈泡結合的作品,以機械仿生,表達花朵的優雅姿態,每一片花瓣緩緩地滑移,又會在某個瞬間突然綻放並收攏,不經意地震撼觀眾。

 索卡藝術中心的「深呼吸」展覽,或許可以與去年6月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行,由袁廣鳴策畫的「慢」展一併觀看。袁廣鳴在策展論述中提道:「我們逐漸失去了深入的看、細膩感知的能力,當代不具容的耐心,我們習慣於迅捷、提綱、淺表性的閱讀,進而導致文化需巧裝成商品,藝術被要求快感、流行化,在這超速的同時也抹去了觀想的時間凝視的距離,觀看顯得模糊或無法聚焦,這現象又有點像是我們的眼睛貼近一張平面,觀看距離的消除,我們無法掌握事實也難以產生全視與觀想。」

 對照於「慢」展,「深呼吸」以另一種說法呼應相似的新媒體創作趨勢。「慢」將焦點放在對於速度的感知和詮釋,藉著超速生活與相對慢速的某些錄像、光學創作,提出科技媒材非常頑固的幾種操作方式以及其所帶來的逆向啟示。而「深呼吸」以存在、運動、消失為主軸,幾件參展的作品以挑戰視覺慣性的作法呈現,討論「看」的動作、「看見」或者「感知」的層次及趣味,其實整體而言也是一個以「慢速觀看」來要求觀眾的展覽。對照「慢」展,從中可以歸納出台灣當代藝術針對新媒體創作非常有意思的趨勢,某些低科技卻很動人的特質,甚至是有些低調的炫技,那種炫耀不在於技術的高深,而是找到一種四兩撥千金的方式來運用科學或技術,造就啟發感官的新視聽經驗。在觀賞「深呼吸」的過程之中,不只是深呼吸地再度更新對於新媒體藝術的觀感與思緒,更多的是屏息以對的感受——在有限的時空之中,看新媒體創作如何以小搏大,以最輕盈的步伐越過沉重的種種當代課題。

 

圖說:

1. 袁廣鳴 逝去中的風景—九月 錄像 2007
2. 袁廣鳴 城市失格—利物普 2007
3. 索卡藝術中心展場,霧茫茫一片籠罩的是王德瑜的作品〈No. 58〉。
4. 林建榮 花 複合媒材 2007
5. 陳永賢 頓止 錄像 2007
6. 吳鼎武.瓦歷斯 「隱形計畫—生活中的影子族」系列 複合媒材 2007
7. 陳萬仁 飛機場 錄像 2007
8. 陶亞倫 光膜 複合媒材裝置 2007
9. 黃博志 自畫像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