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典藏今藝術雜誌第204期
- 刊登日期 2009-08-01
- 類別 觀察論壇
- 作者 李俊賢
期待白馬而顯現公車─淺談優秀公務策展人特質
文/李俊賢(高苑科技大學藝文中心主任)
公務策展人一般認定就是領公家薪水辦展覽的人,多半在美術館、博物館上班,也有少數在地方文化局工作,薪水很高[相對於民間],福利也很好,又有公務資源做後盾,是令民間策展人羨慕又期待的幸福職務。
就我長年的經驗,公務策展人如果沒有研究擔當,沒有創意思維,確實會變成只是打電話聯絡藝術家、寫公文、監督收件或展場設計施工發包等等,加上花的也不是自己的錢,如果展覽的量不多,除了和跳脫世俗常理的藝術家溝通有時候比較累,或是公務行政法令較為繁瑣,公務策展人的確是當代台灣社會很難得的福氣工作。
就嚴格的角度看,很多公務策展人或許比較符合「展覽承辦人」標準,所做的是把館長[或局長]承攬或接受的套裝展覽辦出來,並不涉及原始的展覽概念建構,也不參與結構展覽概念之藝術品的選取,如此的工作,比較像展覽的承辦人。不過,策展人也不用考執照,也不需要認證,如果承辦人要自稱策展人,一般是很少有人白目到要提出質疑:另一方面,公務策展人也沒有另外的工作加給,在常態的公務組織文化氣氛下,也很少有人一定要爭取為策展人。
雖然如以上的敘述,公務策展人在當前台灣公務系統當中,還是一種有些模糊的身分角色,而名實相符的優秀公務策展人卻是目前官方藝文系統中需要補強的角色,優質公務策展人的發揮,才能成就真正專業美術館、博物館的角色,至於何為優質的公務策展人,以下敘述之;
1. 研究企圖
研究的企圖心為優秀策展人最重要條件,由於公務策展人具有對展覽「認證」的任務,更需要研究力的支撐。不過,就現實而論,許多藝術議題的專業研究者多選擇到大學教書了,而且公務策展人必須辦理的展覽極為多樣,不可能對所有類型的展覽都有深入研究。對於公務策展人,所謂的研究企圖指的是對於展覽議題的好奇心,以及相關文獻的閱讀思考[寫作],由於研究,策展人才會將展覽內容內化,因而逐漸有了知識累積,智慧增長,策畫的展覽才會越來越有深度,越來越像美術館的展覽。
2. 創意
公務策展人應該追求創意,以便在有些刻版的公務職場中得到紓解,也提供觀眾、藝術家更好的服務。好的創意往往能開創組織更大的格局,小創意也可使展覽更活潑有趣,作為一個公務策展人,應該在展覽的各個層面投入創意,形成個人和組織的動能,而有深遠效應的創意仍來自於研究,所以,研究的企圖心確為優秀策展人最重要條件。
3. 合理的成本概念
公務單位因為花的不是自己的錢,有時會有不符合世俗常態的成本概念,尤其是年度預算沒有用完,並不會因為很會用錢而受到獎勵,反而會被認為預算執行不力,成為組織績效不彰的象徵,甚至遭到下一年度被刪預算的結果。種種公務單位組織文化氛圍下,使公務策展人很容易有浪費的情況,有一個不是公務策展人的公務員曾對展場裝潢發表意見說:「如果她家花了幾十萬裝潢,我不相信她會在三個月以後就把裝潢拆掉。」以藝術為名,常常使很多模糊的事情有了正當性,也不容易有合於世俗常理的討論,因而容易造成浪費,作為一個以人民納稅錢辦展的人,建立合理的成本概念應為基本條件。
4. 空間美感素養
策展人要布展,布展就要具備空間美感素養,台灣公務策展人已經出現多年,美術館或博物館室內空間的布展能力基本上已經相當成熟,倒是戶外空間的布展,仍待強化。或許台灣公務策展人幾乎都是女性,一般都不太願意到戶外曬太陽,因而較少戶外空間布展經驗,就不容易有大空間的美感素養,而當代展演非常多元,戶外大空間的布展機會越來越多,確實應該努力強化,將更好更多樣的空間美感經驗傳達給更廣大的民眾。
5. 在地的同理心
多年以前,有位台灣文化單位主管告訴我:「我常覺得他們是領台灣政府的錢在幫外國人爭取福利」。如此的感受,有時是面對一些公務策展人時的共同經驗。就我的經驗,這種現象是因為缺乏在地同理心,沒有在地同理心則是因為缺乏研究,無法從在地現象中發現價值,因為感受不到在地的價值,就完全談不上在地的同理心了。公務策展人若沒有了在地的同理心,很容易的就是會朝向主流、追隨流行,很像歐美主流風格、很像流行雙年展的,就虛心辦理;很不像的,就基本的辦一下。近年來,台灣追求表像的國際化的趨勢,也強化了朝向主流、追隨流行的趨力。然而「人生有限,藝術無窮」,「得了梅毒還是娘」。主流、流行固然要有必要的關照,主流與流行之外豈無其他的藝術可能;在地的一切,是否仍為最後無法逃避必須面對的,如此的思維,或許深沉,也很現實,作為一個台灣的公務策展人,健康的在地同理心,應該也是合理的職業條件。
6. 語言能力
7. 公務行政與法令之熟練
8. 溝通協調之意願
9. 健康的心理質素
10. 其他
6至10為一般基本能力,不再贅述。
展覽是當代社會的重要產業,優質的展覽提供了各種領域專業和民眾間有效率的介面,使民眾在策展人的展覽鋪陳下,得到了各種官感智識的訊息。而作為一個沒有財務盈虧壓力的公務策展人,是否應對個人專業有更大的自我要求,對社會有更高的理想期許,以上僅就個人經驗,提出個人看法。
(本專欄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典藏今藝術雜誌共同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