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典藏今藝術203期
  • 刊登日期 2009-08-01
  • 類別 觀察論壇
  • 作者 陳冠君
「數字藝術空間」在台中

文|陳冠君(彰師大美術系副教授) 

烏托邦般的存在

       用數字符號,門牌號碼,或是承襲街道名稱作為藝術空間的名號,這個命名的方法引發藝術空間在城市的定位問題。門牌是空間的記號,用門牌來宣示其存在位置;一個地址(數字符號)延伸的想像與意義是什麼,以數字來顯示藝術空間的存在感知-它的場所精神,它的存在意義又是如何?日本藝術家鈴木貴彥的「世界商店計畫」作品用經緯度的座標來標示某一處商店的位置,宣示其全球的唯一性,並以影像來取代實體,有一種烏托邦式的存在感。無論是用門牌號碼、空間資訊來述說存在的認知,或是在網路世界成立一個虛擬網址,都是在人的空間記憶裡標記「實際存有」的概念。

       近年來在金融風暴與國家文藝政策虛空的背景下,私人與替代藝術空間的生態有了新的轉機。1990年台灣在一連串「替代性空間」風潮之後,台中市曾經是「替代性空間」實驗的起點,當時「20號倉庫」掀起替代性藝術空間的現實與幻想的戲幕,企圖建立體制外的實驗場來帶動當代藝術的活力,陳瑞文在《鐵道藝術網絡的神話結構一個跨世紀的集體文化想像》文中說:「替代空間無疑是當代文化最具想像力的產物,在宏觀視野的文化經理人之佈局下,它成為當代藝術家參與社會生活介入點,同時又是烏托邦精神游牧處所」,但是隨著官方政策的更迭,神話終究會消沉,台中市的替代空間的生態有了新的徴候,以在地創作者、畫會與藝廊為主軸,形成在地性的自發活動與多元岐異的風貌,散落在台中市都會各個角落,特別的是以數字符號命名者不在少數,舉例有:20號倉庫/台中後火車站,107畫廊/忠明南路的藝術空間,5160/五權市場的複合式藝術空間,東海43號/東海大學的實習藝廊,A7958/向上路的藝術空間,其它雖非數字形式的還有「金禧美術」,從藝術團體「得旺公所」衍化來的「苡樂」藝廊,紀念館化身的「陳庭詩現代藝術空間」,立身在市場的藝術空間「黑白切」與「書房 Z」等。

       在空間場域來看,這些藝術空間仍然維持原址的場域精神,「門牌」命名法可以看出「社區性」、「地方認同」的端倪,有的空間是從「透天厝」改建翻新而來,實際上是專業與混充的折衷作法,刻意留存「中產階級」的居住格局與生活意象,在既有建築架構底下生產展演的擬像,蘊釀既安逸又疏離的美學品味。另一類值得觀察的是藝術家工作室轉變為藝術空間的形態,這種類似於工作室開放的模式,仿如民間住商兩相宜的模式,講求空間功能位移的彈性,並以隨性態度來抗拒格式化的展覽,保持創作與展演功能的游移性與疏離度,也由於空間的生存維繫在創作者的意志,游移性也造成經營方向的不確定感。

解放空間與模式

       替代空間的興起同時是藝術空間進行現代化的過程,自歐美歸國的創作者為複製國外藝廊展演的經驗,空間裝置、錄影、觀念、行為藝術等形態得以合理獲得展覽的位置,從展示的規格化與機構化中釋放出來。由於展覽空間的解放,促使創作者獲得空間塑造的自由,實踐身體經驗與空間場域的結合,展演的新形態也引發觀眾進場,直接觀看與對話的慾望,培養出新一代的替代空間擁護者。

        替代性空間的起動,多少與畫會與藝術團體的社會實踐有關,畫會成員首先維持空間的自主性,扮演策展、創作與評論的角色,在藝術實踐之外也嘗試著社區的連結,在許多都市公共性議題催化下,積極者更以社群互動者角色自居,他們相信藝術的作用力可以突破隔閡,讓居民對於藝術家的介入產生疑問與好奇,以藝術的環境改造思維挑動社區住民的關注。現今台中市的五權一街的舊市場,正好是在國立台灣美術館的前方,由於藝術家與私人藝術空間的進駐與介入,以底層生活的現實美學對比著美術館的優越典範,正好為替代性空間的入世哲學立下註腳。           

        而形成學院的外延的現象,通常是在於學院之學生走入社會化環境的境遇,甫出校門的藝術家在「須要被看見」的動機下,亟須要發表作品的場地,但受限於展演空間資源貧乏,與創作調性不易媒合的狀態,逃離規格化與市場操作的框架,空間的經營調性帶著自我實現的理想性格,時常看到創作與展演相互滲透,相互支援的模式,或是實習兼實驗的創作習性猶存,藉著對西方前衛畫廊的祟拜心理,模擬心目中/教科書裡的當代藝術的展演意象。今日的替代空間具有市場的敏感度,不同於過去「反市場」的取向,不避諱為創作者尋找交易的可能性,在不乏「新人展」的素材下,替代空間扮演著學院學生與藝術市場的中介位置,兼顧提升能見度與市場試探性的雙重策略。

        在中部地區,向來缺乏公共議題的氛圍,相對於美術館的機構化,反而採取體態輕盈的存在方式。私人藝廊、藝術空間,以及替代性空間,帶著邊緣者的理想性格,籠絡了某種安逸與自主性,很容易迎向「城市中產階級」的私房品味。相較於北高兩地,似乎有著吵不完的公共話題,台中的議題是什麼?從一個城市的性格來看,決定著藝術空間發展的優劣條件,藝術空間須要找尋自己的發展的契機與路線:跳脫藝術機構化的框架,形成自給自足的微形個體;回應體制外的需求,建構出新的表現空間;以感性的書寫記錄,取代沉重的論述;風格選項的多元性,建構年輕化的語境;前衛與媚俗的合理化,調和商業性與實驗性的衝突,這幾個異化觀點或許點出台中替代性藝術空間的生存方向。

(本專欄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典藏今藝術雜誌共同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