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典藏藝術雜誌第205號
  • 刊登日期 2009-10-01
  • 類別 觀察論壇
  • 作者 李俊賢
回向本源 介入人間─《關渡美術館》侯淑姿個展:望向彼方─亞洲新娘之歌(三)

文/李俊賢(高苑科技大學藝文中心主任‧台新藝術獎觀察委員)

專研攝影多年的侯淑姿2009年8月到《關渡美術館》舉辦「望向彼方─亞洲新娘之歌(三)」展覽,高檔的美術館空間中,展示著藝術家近年在高雄、屏東對「外配」進行的「類田野」調查所得的攝影、訪談結果,以及她追溯「外配」源頭到越南的拍照記錄。展場中,還裝置了一座「越南式」建築,也有訪談記錄播放,不過,藝術家所擅長的的「攝影」,仍為呈現主力,影像中平實乃至於卑微的人物、質樸的簡單裝裱,在精緻專業的美術館空間中,顯得很有張力。

展覽題材──「亞洲新娘」是近年來台灣「潛伏」的社會議題,選擇「外配」的台灣人多屬社會較邊緣的族群,「外配」更屬台灣社會邊緣的邊緣,「外配」在台灣很少被關心理解,除了到一些工業區邊緣會有「越南店」,或是光顧越南河粉店有機會和「外配」面對面接觸,對大部分台灣人而言,「外配」可能是偶爾在媒體上刊載社會事件中的人物,在訊息如海的當下,大概不會有太明晰的意像。

侯淑姿因為到高雄大學教書,周邊鄉野地帶有關越南新娘的廣告引起她的注意,啟動她關心「外配」並做為創作題材的動機,從2005年開始,藝術家帶著相機,沒有跑到咖啡廳吹冷氣,反而到高樹、美濃等等鄉下地方,一面聽著命運各不相同的「外配」陳述個自的好命或歹命,一面拍出各個「外配」家庭「專業」的「家庭生活照」。

審視侯淑姿的「亞洲新娘」系列,「藝術家參與[engage]社會」這個切面是更值得關注的。

「藝術家參與社會」,本來是歷史命題,每個時代都有藝術家以各自的角度、用各自的創作參與社會,其中最可貴的應是「身體」[physically]的「持續」參與。因為「身體」的「持續」參與,全面接收對象訊息,加上精練的創作語言,因而得以轉化為深刻的藝術創作品,梵谷藝術家生涯早期參與礦工生活、羅特列克參與情色行業、高更參與波里尼西亞[Polynesia]文化等,都是範例,他們因為「身體」的「持續」參與而創作的藝術,在百年後,仍然強烈的釋放著參與對象的完整訊息。

侯淑姿長期參與「外配」生命,以傾聽者的身分姿態,感受體察這些台灣社會相對邊緣族群,面對她們質樸的身體、勞動的環境、普遍的宿命認命、和簡單卑微的想望。同為女性的同理心,「外配」的一切逐漸像蛛蜘絲一樣層層包覆了藝術家的心靈,做為心靈的回應,悲憫應該就是藝術家的自然反應。

就侯淑姿的「亞洲新娘之歌(三)」作品觀之,藝術家應該已經將她對「外配」的悲憫昇華了,大部分作品呈現的是樸素的生活人物,安靜的農村環境背景,勞動後的身體,平靜甚至平和的臉孔神情,沒有聳動奇觀,影像簡單卻力量很大,藝術家的堅忍投入、開闊關懷後的昇華,使最後的影像成為一種「類聖化」的精粹,所謂「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因為「無形」,才回歸本源,因為「希聲」,才得以傾聽內在的巨響。低緩平實的陳述,確實深刻的表達了「外配」的全部。

就一個攝影藝術家而言,侯淑姿歷練很完整,古典技法和當代模式都相當深入,到了21世紀,卻開始返璞歸真,投入台灣社會邊緣,進入「外配」生命,創作出大量質樸精煉的「外配」圖像,藝術家原本的社會情懷,在「外配」議題上有了出口,長期的大量參與,確實精粹化了「外配」圖像,,侯淑姿的「亞洲新娘之歌」系列,的確體現了一個有誠意的藝術家的當為與當不為。

(本專欄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典藏今藝術雜誌共同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