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典藏今藝術雜誌第206期
  • 刊登日期 2009-11-01
  • 類別 觀察論壇
  • 作者 黃建宏
地層式地方與文化的貨幣公制

文/黃建宏(北藝大助理教授,藝評家)  


隨著《藝術介入空間》的各個方案在各地發生,以及近來北美館【這是誰的展覽】與當代館【後地方:地方性的逆轉】的開展,加上高師大《看(不)見的風景》的系列座談,再一次地聚集著重新討論藝術與「地方」之連繫的契機。而《破報》藉此提出「藝術介入『藝術介入空間』」的提問,企圖拉出藝術行動者的反思距離;這個距離的提醒首先就打開了一種關於展覽、藝術事件的「地理學」或者做作一點地說「拓樸學」:藝術的提問必要通過藝術事件的對話與關係來思考。


就在先後對於「台北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討論以及隨之而來「花卉博覽會」的衝擊,英雄式的點狀事件因為體制自身的權力內爆──意即藉以獲取政治利益的文化政策之內耗在其權力擴張下暴露無遺[1]而自曝其「他治」的深刻結構,相對地,「串連」之聲從2008年之後此起彼落,「當代藝術」觀點的「獨立性」與「批判性」似乎必要在2009年與2010年在面對公部門的錯亂下做出關鍵性的表達。


必須通過事件才看得見地方,成為政治操弄台灣民眾的依據所在,也因為如此,「地方」總是作為永恆的失落,或是臨時性的「幻見」。然而,「藝術介入『藝術介入空間』」的提問,巧妙地將問題從對於「空間」的幻見,移轉為「介入」的省思,「地方」也就隨即從「影像」移轉為「行動」。在葉偉立的埔心工作室中舉行的【日新街開幕】展,包含著葉偉立的工作室改造、關於一張椅子之型態變化的攝影系列,以及楊俊放映《幻島》和《挪威森林》兩部錄像的小影展。無疑地,【日新街開幕】展對於「層疊式」(stratifié)地方的表達是極具「獨特性」的;首先藉著與【後地方:地方性的逆轉】的連結,實驗著一種展覽連結性和藝術家獨立性進行協商的「地方」表達;再則,葉偉立通過工作室的改造與宣告與埔心以及埔心人進行一種社區互動;而工作室的改造就如同所展出之椅子的記錄攝影,物件成為一種行為拓樸的流動場域,而空間則在創作行為的操作中成為「層疊式」場域;而楊俊的「club」式影展將放映成為空間介入的項目,並藉此挑起該工作室原本作為老戲院的地方記憶;《幻島》對於島之建構與想像,以及它在城市空間和海洋場域之間震盪的地方情感,與《挪威森林》不僅是一場歌曲的迷幻政治之旅,也是情感通過物件在不同時空中的再生計畫,在地空間與記憶的切除,不經意地在流動人群中的穿著發現情感深處的牽繫。最後,埔心與台北的空間也因為這個展覽而形成一處當代藝術的想像地方。


「藝術介入『藝術介入空間』」的省思讓我們意識到貨幣資源成為台灣當代藝術的公分母,當然,同時間在當代藝術對抗新自由主義(當代資本主義邏輯)的語境下也成為藝術家面對與思考的「對象」。明顯地,對於資本的重新思考與操作,似乎取代了過往「以人文關懷作為訴求主題兼工具」的爭取。事實上,這「貨幣」作為一種衡量地方的「公制」已經不足以描繪藝術介入空間的政治,而是地方既存的微型資源如何逃離補助資源的「同質化」與「馴化」之威權,聚集出自身的查克拉,一種能量的地誌學。 

註[1]: 包含台北市文化局略過對於藝術族群的尊重與同當代藝術的協商,逕自切割當代藝術僅剩不多的展演空間。以及台灣政府和高雄市政府以現實利益的產業邏輯連結他治的恫嚇邏輯,進行一種對於藝術文化討論空間的包夾,禁止熱妣婭入境,將台灣的文化形象與民主成果予以「空洞化」。無論內政與外交都是對於台灣當下文化發展之基礎進行「掏空」。 

(本專欄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典藏今藝術雜誌共同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