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文化快遞 No.117
- 刊登日期 2010-02-01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陳雅萍
俯仰天地闊 — 評無垢舞蹈劇場《觀》
節目名稱:無垢舞蹈劇場《觀》
演出日期:2009.12/18-12/19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醞釀九年終於登場,林麗珍以釀一罈老酒般的耐心等待《觀》的成形與成熟,以十五年的時光細火慢熬地完成無垢舞蹈劇場的「天」、「地」、「人」三部曲。《醮》(1995)藉中元普渡的儀式精神,訴說人與人之間超越死生的情感牽繫。《花神祭》(2000)以大地的四季更迭,演現生命的風景與榮枯。《觀》(2009)透過鷹的視野俯仰蒼穹,感悟天地間愛恨、生死的變與常。剝除了《醮》的敘事與《花神祭》的四季框架,同樣闡述生與死、愛與慾、人與天的主題,但卻更簡約也更宏大,將劇場的審美經驗提升至儀式的生命體悟之層次。
山與河
幽暗的舞台上一片片低垂的簾幕層層掩映,簾後隱約浮現人影。飾演禾神的女舞者們以極緩的速度自舞台深處的兩側走向觀眾,她們手執的金黃稻穗低垂前引,上身前傾、雙膝微曲,每一步均以腳掌極度精細地與地面吋吋貼合,同時移轉重心,然後再慎重地抬起後腳踏出下一步。如同《醮》與《花神祭》,儀式般的步行構成《觀》的主要動作語彙;然而這看似雷同的體態與步伐卻以更簡樸的形式,透過空間的鋪陳,形構出截然不同的舞台風景。不論是開場的禾神,或是稍後拖曳著長長的素練橫過舞台的女河神,或是手捧燭火、以更低的重心跨步緩移的男火神,舞者們以縱直或橫越的路徑、以如凝止般的步履,行過舞台,隨著舞作進行,將自身化為儀式的符號與自然的象徵。
當燈光初起,照亮一道流向台前的素白布疋及羅列其上的一行黑卵石,行者(吳秀霞飾)如膜拜般虔誠地一步一步拾起圓亮的石子,置入懷中的陶缽。林麗珍以高度凝練的抽象符號提示自然,布疋與卵石象徵日夜淘洗的河水,而行者虔敬的姿態更帶出這高度象徵性空間裡永恆的時間意涵,一步一步將時間回溯,帶領觀者潛入遼遠的時空。於是層層掩映的淡青簾幕彷彿天地初生高聳的山峰,而以幽微的步履橫過舞台的舞者們應就是飄忽的山嵐或深谷的溪流,以人們難以覺知的時空向度變幻著天的風景與地的面貌。
愛與死
一段關於鷹族兄弟與白色神鳥的隱晦傳說,點出生命中愛/恨、生/死終歸天地大化的永恆定律。白鳥的角色三度現身,她上身赤裸、全身塗白,頭上勒著展開如傘的侗族黑色百摺裙,指尖穿戴象徵鷹爪的景泰藍長指套。第一次她隨著手執棕葉的侍者進場,以跪姿躬身,雙臂展開,指尖輕顫,如臨水照鏡的待嫁新娘;第二次她與鷹族兄長Yaki相會,同樣的姿態是深情的問候,而指尖的微顫則傳達出內心湧現的悸動;第三次出現時,她以同樣跪姿面向觀眾,此時輕顫的雙翼卻是死亡前抽蓄的顫抖,因為隨後她即被鋪展於台上的水色長練裹捲而去。所有的事件均在象徵河流的布幔上發生。時間之流帶來一切,也帶走一切。
人與天
舞台上的白鳥由二位舞者同時扮演。當與Yaki相會的白鳥正緩步退場,面臨死亡的白鳥卻已然登場。同樣的,頭戴長翎的鷹族兄弟也如彼此的分身或鏡中倒影。在《渡鏡》一幕中二人相互對峙、嘶聲吶喊,鼓聲急急催促,張力不斷積累,筋骨肌肉如繃緊的弓弦,一觸即發,然而二人始終沒有接觸。這場血脈噴張卻又高度象徵意味的搏鬥其實更像自我內在的爭戰。如此非寫實的角色安排,打破線性的時間觀念和只存於一時一地的個人主體觀,將人的存在投入更廣大而無始無盡的大化之流。
林麗珍以人聲吟唱、吹管樂器為呼吸,以鼓為心跳,以鑼與銅鈴的餘音不絕隱喻迴盪在山間水湄的宇宙氣息。舞作結尾,行者回溯先前的腳步,將黑色卵石一一放回原來的位置,原來時間一直循迴不止。創作在《醮》與《花神祭》之後,《觀》挑戰當代藝術觀眾對「新」的期待,而要人們往「深」裡探究,以觀山、觀水的無為心境,觀照自我生命與山、河、天、地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