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第八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 國際決審 ─ 胡恩威
  • 刊登日期 2010-08-01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胡恩威
「台新藝術獎」- 文明社會的一點明燈

        環顧全世界,各大小獎項多不勝數。每一獎項背後都反映其蘊含的價值觀。不同的頒獎機構各自在特有的價值標準下,決定得獎者或得獎作品。既然獎項代表着不同的價值觀,換言之其本身也沒有高低之分;獎項的價值所在源自其公信力,而公信力的建立則有賴嚴謹的遴選機制。

        起初聽到「台新藝術獎」這名字,我便隨即聯想到「台灣新藝術獎」之意,後來,得知獎項是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創立,才知曉「台新藝術獎」名字的由來。但回顧過去台新藝術獎的得獎作品,不難發展它們的共通處─「創新」;這亦正好是「台新」獎的價值觀和精神所在─表揚台灣藝術的創新,旨在選出該年度最具突破性、最具先鋒水準的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作品,予以嘉許並推界至國際。

        「台新藝術獎」,此名字的兩層意義湊巧別具意思。台新藝術獎涵蓋的價值觀是當代藝術的創新,在此標準下,台新藝術獎遴選作品的過程果真能做到一絲不苟,使其不但贏取了公信力,更成為了當今台灣藝術發展向前走的重要指標。

嚴謹遴選程序建立獎項公信力

        首先,台新藝術獎不是單純靠投票產生的獎項,而是經過一個非常認真的考究程序。每年大會都會設立由資深藝文工作者組成的提名團,為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這兩個組別提名優異作品。同時,大會設觀察團於一整年間不斷觀察台灣藝術的發展情況,並在各大報章撰寫藝術評論文章,讓藝文界和大眾掌握更多台灣當代藝術的最新動態,一方面予以補充爭奪各大獎項的提名名單,另方面也為各特出藝術作品加以詳盡的分析和探討。待提名團和觀察團甄選出最後入圍作品後,台新藝術獎更會邀請來自海外和台灣的藝文專家、學者聚首,仔細為入圍作品深入討論,在經過數翻辯證,獎項才會產生。

        台新藝術獎已辦了八年多,每年都會選出約15件藝術作品為入圍名單,競逐各大獎項。獎項舉辦至今,累積的入圍作品不知不覺已逾百件。當中作品種類包羅萬有,表演藝術方面,單是舞蹈類入圍作品也見多元,如有雲門舞集的《狂草》,又如上一屆獲獎、台北首督芭蕾舞團的《囲》,加上形形式式不同風格的戲劇、音樂劇、歌劇等,台新藝術獎不斷為大眾帶來台灣多元新氣象的藝術體會。而過去入圍的視覺藝術類別作品方面,除了它們的創作形式涵蓋書法、攝影、裝置等各方面,作品的題材範圍也見廣泛及充滿驚喜,今屆得獎作品、由許淑真、盧建銘策劃的《植物新樂園:從菜園中誕生、河岸阿美的物質世界個展》更以小屋形式為創作空間,實地探討台灣原居民的生活習性。共百件充斥着不同種類、型式、題材的作品,在台新藝術獎的牽引及鼓勵下,多年來不斷累積、落印,一步步已刻劃出台灣創新當代藝術的光譜。

藝術獎項設立目的是帶動大眾創作

        而台新藝術獎重討論、重分析的評審過程,乃是說明設立獎項目的何在的最佳示範。設獎項的最終目的不應只是單單為着嘉許創作者而設,更應抱有帶動大眾(包括藝術家及受眾)創作為核心目標。現時五花八門的藝術獎電影獎音樂獎項,很多已只成為「賞分式」的消費品、或宣傳公關遊戲,或「美芝蓮式」的星級標示,獎項的選拔過程不再有激烈討論的元素。討論的過程對刺激藝術創作非常重要:可引發大家從中反省觀摩學習,反思自身的長處和短處,為日後創作帶來指引。這些思考過程對創作者和受眾都同樣重要,這樣才能刺激大家就着不同範疇的問題進行思考,推動社會進步。但在消費主義當道的資本主義社會,藝術的本質往往被扭曲,變為單單鼓吹大眾物質享受的消費品,而遺忘其本應帶動大眾思考、創作革新的意義。

華人社會藝術本質扭曲越見嚴重

        藝術變作快餐消費這情況於近年的華人社會更是嚴重,「藝術」異化為一種高消費的宣傳品又或者是投資商品。今天華人主流社會討論藝術時,很多都只着眼在其市場大與否、消費多與寡而已。華人社會的藝術走向近年越趨兩極化,一是只顧自身「小我」創作、想怎樣便怎樣,二是純粹迎合所謂市場的需要。每當未見明顯市場的時候,便會用上「沒有市場」為藉口,創作水平低劣的作品。「蘋果」在香港和台灣皆成功正反映了這個狀態,「蘋果」背後的意識形態是封閉的一種巿場法西斯主義,「蘋果」以市場為「檔箭靶」濫作低品味創作,拉低整個社會的人文藝術水平, 破壞了港台原本多元的人文社會生態,也導致華人嚴肅的文化藝術工作者陷入邊緣化的局面。

        「蘋果」獨大對華人藝術發展敲起了警號。藝術創作若只為迎合市場、不帶動大眾認真思考,社會便只會追求短暫、即時、官能刺激這些不求深度的東西。面對這局面,台新藝術獎堅持為藝術作品作深度評論、討論,鼓勵跨界別對話和交流,無疑對華人藝文發展起了一個最佳示範,啟發華人藝文工作者從新思考設立獎項和藝術創作應有的價值取態。如果我們的藝術創作再只傾向迎合消費市場,那嚴肅的創作者只會進一步被邊緣。各領域藝術若越來越少嚴肅創作者,連鎖效應,只會令華人公民社會文明社會走向滅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