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典藏今藝術雜誌第219期
- 刊登日期 2010-12-01
- 類別 展覽
- 作者 秦雅君
意識著影像現實的(反)美學實踐 論高重黎個展「看時間看」
意識著影像現實的(反)美學實踐 論高重黎個展「看時間看」
文∣秦雅君 圖∣高重黎
在針對「看時間看」個展的訪談中,高重黎對我提起一則中國公車司機被打的新聞,不意外的我在網路上很快就搜尋到那段新聞影片。初始主播表示她心情很沉重,因為今日她與同事們都看到了「令人不敢相信的真實的一幕」,在簡短敘述事件內容後,其預告將播出由「車載攝像機」所記錄的「真實的過程」。在那類影片一貫的粗糙畫質中,觀眾依然可以清晰地看/聽到,為了人民幣一元車資的爭議,該名公車司機無預警地被兩名男乘客痛打一頓。不過,令人不敢相信的,不(僅)是與那微不足道的理由毫不相稱的暴力行為,而是自始至終,被攻擊的司機竟然從未試圖抵抗或反擊。對於這個看來違常的反應,高重黎的推論是,這位司機意識到他頭頂上的監視器將會記錄下當時發生的一切,於是造就了這「令人不敢相信的真實的一幕」。
倘若高重黎的推論為真,那麼該公車司機的(不)作為,其實正是在預想到那「真實的一幕」所可能作用之處,所導致自我「修正」的結果。藉由這個極端的例子,高重黎點出了關於「影像的現實」的一道題旨。於此,當質疑那終究不過是藝術家個人的臆測,甚至萌生挑戰與驗證的衝動時,我們卻將遭逢另一重現實。這支影片之所以被廣為流布,甚至出現在本地的新聞頻道,顯然是因為它被不假思索地視為真實的再現,即便我們對其前因後果或更深層的現象感到好奇,卻幾乎沒有任何得以深究的資源。於此,影像不僅不再能做為提示某個實存時刻/事件的引證,相反地,它們的現身,若非建構著某種(虛假的)意識,就是將我們拉進一個巨大而無解的困惑之中。作為一個向以影像做為載具的創作者,高重黎顯然覺得這是一個其無法將之懸置的現象。
所謂「影像的現實」,一方面涉及了影像被以哪些工具、何種方式或什麼目的進行生產,另一方面則關係於影像是如何影響著個人以至群體的意識,而高重黎的創作則試圖在這層平面的兩側,分別立體化各種可能的情狀。此時,一個尺度龐大的展出空間(註1),提供了與此有關的實踐得以並呈的條件與契機,也使得這個僅屬於個別藝術家的作品發表,呈現出少見於商業畫廊的規模與密度。
在藝術家有意識的規畫之下,嘗試揭露影像現實的企圖,既體現在作品於空間展開的不同形式之間,也佈局在各種屬性的影像內容之中,這個背景既創造也要求著一個複式的閱讀狀態,因為在習慣性忘我地投入那些影像內容的過程中,我們總會被那些外在或內在於作品的提示所阻斷,那如影隨形的不適與挫折感,卻正是踩上現實(或任何)邊界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在這個展覽裡面,有相當數量的作品其實是高重黎為了於大學的授課所製作的「教具」,其包含一系列命名為「掌中型物理性活動影像裝置」的立體作品,以及一輯「低極透短片」。前者多半是利用一些可以轉動的現成物,連接至藝術家手繪的圖稿,而當觀眾在親手操作之後親眼目睹圖像「動」起來的瞬間,也將回憶起或發現,令我們對所見信以為真的基礎,其實來自於我們易受欺瞞的視覺經驗。至於那十段以電視螢幕播出的「低極透短片」,主要的目的是想讓學生體會到,即便是藉由最低階的傻瓜數位相機,也有著遠遠超過只是平白錄下某個真實片段的生產方式。然而要表達上述的技術概念,卻勢必得要藉由某個真實片段進行鋪陳,於此,則又形成了一個內在於影像的雙重結構。
以其中的《菲勒斯現象》為例,在標題頁之後,連續出現的其實是幾張照片,畫面大同小異,右方是一張圓桌上散置著四台照相機,左方則是一個只拍到頸部以下的男性身體,每個畫面所停留的時間都足以讓人確認其靜止的狀態,然而持續浮現的旁白填補了歷時感的空缺,令觀者難以覺察到其不同於一般影片之處;而那始終並不完整的身體形象,則始終給人一種觀視上的緊張感,進而牽引著觀者焦慮卻專注的情緒。於此,高重黎試圖說明諸如「畫外音」的應用以及畫面擷取的選擇等工具,是如何可能讓觀者觸及其在影像中所「看」不到的內容。
不過在意會藝術家結構於影片中的明喻之前,觀者習於追索的總是影片內容的主旨,於是在這個例子裡面,我們守候著關於「菲勒斯現象」的一切。對於這種期待,作者倒也沒讓人失望,當照片中的主角手持著中英文並置的字卡,旁白也開始說明:「菲勒斯(phallus),按照拉康所言,他所說的菲勒斯,就是陰莖中心主義,也就是說,經由陰莖而引發的想像與象徵,都屬於菲勒斯現象……」,而在這段不算短的敘述之後,瞬間聲音與畫面同步,幾乎可推論為作者本人的男主角開始依序展示著桌上的相機,從最初外表就像是個巨大陰莖(或衝鋒槍)的古董相機,到伸出鏡頭後依然不脫陰莖意象的傳統相機與數位相機,以至最後終於出現外觀全然無涉於陰莖樣貌的新型數位相機時,我們不禁感到驚喜,並將之視為父權社會秩序瓦解的象徵時,作者卻很快地摧毀了這個樂觀的想像,做為影片的結語,其緩緩道出:「我們可能會說這個長得不像陰莖的照相機,它,很娘。」
擔負著與學生進行溝通的任務,這些「教具」都顯得十分輕巧,同時有著吸引人的趣味性(尤其是「老師」在影片中「親身示範」的那些時刻),再加上它們看來是任何有點基本設備與能力者都可能執行的實踐,有別於當下多數藝術作品或神祕或炫技般的形象,這些看似缺乏精緻外表的物件或影像,並不意圖以「藝術品化」的方式,令觀者在面對它們的同時陷入如同幻術般的氛圍,並開始「仰望」著「藝術家」的表達,相反地,在所謂的藝術場域之中,它們罕見地與觀眾維持著一種平行的位階。
這些隱隱帶有未及影像/藝術專業水平嫌疑的作品樣貌,既是出自主動選擇的結果,同時也是個人限制下的產物。做為一個不善使用電腦且不願麻煩/假手他人的創作者,勢必得創造出可獨力/立完成其預定構想的方法,這促使高重黎自今日看來顯得貧瘠的歷史時代,以及其所熟練的器材內部尋求資源,如幻燈、活動圖像裝置、將蒙太奇(montage)手法應用於幻燈製作,以及乍看有點好笑的「機內剪接法」(停機是剪、開機是接)(註2)等,也正是在這種全然自外於「進步」技術的實踐中,逐漸積累出其獨特的(反)美學風格。當高重黎提及在那些幾乎可稱之為「純手工」的製作過程中,如何有著意外的發現與樂趣時,我不禁覺得與其創作有關的一切,像是提出了一種超越社會(或甚至是藝術)現實的可能性,在那些現實裡面,個體往往必須藉由採購其他領域的勞力或技術,以達到自我或消費者所要求的「專業」水平,而那經常是一個讓人們逐漸遠離自我的過程。
相較於前述作品,展覽中另外兩支影片——《我的陳老師》與《人肉的滋味》,雖然也具備類似的結構,卻無疑在物理或心理層次上都顯得沉重些。首先,影片長度即預告著並不輕鬆的屬性(前者27分,後者製作成DVD後15分20秒)。其次,空間裝置與播放的方式,也隱含藝術家為它們所做的特殊安排。《我的陳老師》在高重黎的作品中少見地在全黑空間展出,而《人肉的滋味》則幾乎必須全然仰賴藝術家親自(為觀眾)進行單次的播放。最後,這兩部影片(的內容)均關係於(個體)歷史的書寫。《我的陳老師》脫胎自一個因故未執行的紀錄片計畫,主角是陳映真,一個具有高知名度且充滿爭議的知識分子與文學家;至於《人肉的滋味》的主角,則是高重黎已90高齡但默默無聞的老父。
在展場裡以幻燈機播放的《人肉的滋味》,於全黑的畫面中首先浮現的依然是(藝術家的)旁白:「我是一顆子彈……」這顆在62年從所謂的「敵人」的槍枝中擊發,並以一個中國青年的身體做為終站的子彈,開始娓娓道出關於自身、其所駐居的對象,以至於同樣無名的子彈或個體的生命歷史。高重黎有意藉這件作品挑戰歷史書寫的慣習,也就是非得要是文本化的材料(文字或影像)才具有被關注的價值以及鑲嵌進歷史的機會,即便是表面上謙卑地讓出述說與詮釋權力的「口述歷史」,終極上記錄與應用著那些內容的,依然是有著預設立場的「他者」。
當終究無法把相機交給那個無能使用這類工具的老人時,高重黎於是以自身與這個對象的頻密互動為基礎,拋擲出任何可能關係於此的圖像——自己所拍攝的(父親的)照片、現成的影像、手繪圖稿、電腦模擬圖、甚至是過去的藝術家詮釋(社會)現實的畫作……那些顯然並不連貫的影像,依然透過持續性的旁白維持著影片的敘事氛圍,此時,顯現於觀者眼前的幻燈機托出了作者主體的存在,那些在光線明滅之間閃現,卻無法全然掌握其來源與意指的影像/圖像,意味著任何一個個體,均有著無法簡單化約的生命歷史。而藝術家回應的方案是全然主觀地收集、製造與編織那些因過於片段而令人迷惘的圖像,按照高重黎的說法,其或許有著「結繩記事」的氣味,換言之,這是一個試圖重返無影像甚至無文字時代的影像計畫,其在既存理念與價值的領導下,再現著數量繁多卻極端片段化與抽象化的(影像)碎片,於此,真正得以述說與詮釋歷史者,其實是有著強烈慾望與無邊想像的觀者。
當再度試圖關注高重黎一向不多談的影像內容時,我想其在將《人肉的滋味》重製為DVD時新增的片頭或可能是個不錯的起點,在那全黑的畫面中傳出的是他錄下一段父親無意哼唱出的歌謠:
你種田,我織布,他蓋房子給人住,哼哼呵呵,工作幾點鐘,休息幾點鐘,大家生活再勞動……
註1:「高重黎個展——看時間看」於今年9月4日至26日於大未來耿畫廊B1展出。
註2:請參見高重黎為個展「看時間看」撰寫的文章。網址◎www.tinakenggallery.com
高重黎│掌中型物理性活動影像裝置 模具版 2005
高重黎│掌中型物理性活動影像裝置 現成物版 2005
高重黎│左右擺不如前後搖 變圖光柵片、現成物 2010
高重黎│左右擺不如前後搖 變圖光柵片、現成物 2010
圖為展出包括「掌中型物理性活動影像裝置」系列作品的展間,作品被放置在如課桌椅般的展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