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中國時報旺來報─新藝見20110410
  • 刊登日期 2011-04-10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楊建章
音樂張力十足 音響色彩勻稱

NSO的新任總監呂紹嘉在2010/2011樂季歌劇音樂會的演出,挑選了一個音樂上有挑戰卻可以負荷,而舞台相對可以從簡處理的劇目-理查史特勞斯的《艾蕾克特拉》。整體而言,這是一個相當成功的演出!尤其是主要歌者與樂團的搭配緊密,呂紹嘉充分發揮歌劇指揮的長才,表達了音樂張力十足且音響色彩勻稱的《艾蕾克特拉》。

     Elektra一角在希臘神話中並不突出,僅是亞加曼農神話系列中的配角,但她與其弟Orest的弒母題材,卻同時被三大希臘悲劇家青睞。史特勞斯的版本,乃是根據二十世紀初劇作家霍夫曼史塔,改自索佛克里斯的同名版本。霍氏的版本中角色被簡化處理,強調了母女三角的心理刻畫,而淡化了弒母的道德張力。例如,索佛克里斯的《艾蕾克特拉》中的母親,其實對於棄子的亡故,仍然帶有少許的哀戚,但在二十世紀的版本卻沒有強調此點;另外,霍氏刻意弱化了男性角色,Orest 似乎僅化成了Elektra那把埋藏許久的斧頭做為復仇工具,劇作家本人也曾考慮將Orest 的角色去掉。而被阻擊的後父Aegisth ,在Elektra 的口中,也成了一個女性。相反地,Elektra 無所不在,甚至,我們可以把本劇所有的戲劇動作,都看成是Electra一開始的獨白衍生,在她的腦海裡搬演而來。

     NSO 與歌者精彩的演出已經給了本劇相當成功的音樂詮釋,而視覺統籌黎煥雄似乎刻意採取配角的地位,讓本身已有戲劇張力的音樂充分發揮。舞台上方懸吊的投影螢幕所提供的影像泰半與音樂所提供的情緒平行:例如一開始的血紅色以及骨肉交融的意象,似乎代表本劇的人倫血腥;代表火炬的黃色光點,以及終景的死之舞,所搭配的光點變化之光的舞蹈,以比較抽象的方式來搭配音樂,其成功之處在於不干擾音樂的進行。但此消極的做法,放過了許多戲劇上的重要結構點。例如姐弟相認景,Elektra回顧年少時的青春美麗,乃全劇唯一張力稍緩的地方,這是史特勞斯唯一請原劇作家增加對白之處,在本場演出中完全沒有處理。此景用來準備歌劇史裡最精彩的本劇終景,但此次除了在舞台後方投射紅光表示死亡之外,沒有其他特別的表達。

       有關舞台上的肢體動作,似乎也是無為而治。最明顯的在於侍女們開場時不知如何表演,任由歌者自行發揮,也未與主角相互配合。主要歌者,除了飾演妹妹的 Danielle Halbwachs的演技不甚理想,其他兩位女角都非常地集中。而放任終景的死之舞杵著呆立一旁的Chrysothemis,是本次演出稍遜之處。

     與幾年前的全本《指環》相比,這次NSO在音樂的表現上顯得更為穩健。如果硬要挑出可以討論的部份,那麼也許是本次演出音樂的完整性大過戲劇,甚至犧牲了音樂中的戲劇性。例如,在 Elektra獨白一景,Agamemnon的動機鬼魅般不斷出現,此時其實Elektra是在跟死去的父親對話,而父親的角色就在樂團上。整體而言,史特勞斯音樂中神經痙攣式的節奏性格,或可說是劇作家霍夫曼史塔所謂的【姿態】(Gebarde) 的戲劇表現,是指揮沒有選擇的處理方式。

     如此的水準之作,僅演出一場,似乎是可惜了遠道而來的歌者。對本地觀眾而言,主辦單位提供的節目單也甚有可取之處:包括了作曲家對於作品的評論,以及音樂學家簡短扼要地提供劇作的重點。希望NSO能夠繼續類似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