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文化快遞No.205
  • 刊登日期 2017-06-01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林亞婷
FreeSteps:編舞者蘇威嘉的自由天地

原文刊載於2017 6月號文化快遞「快遞藝評」,「快遞藝評」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台北市文化局「文化快遞」合作多年,針對近期台灣表演藝術類藝文活動,提出專業評論,讓讀者看見台灣表演藝術的多面向議題與探索。


文/林亞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副教授)

圖/國家兩廳院


《自由步》是驫舞劇場共同創辦人蘇威嘉的多年創作計畫。談起《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FreeSteps,2017),必需先回顧筆者近5年觀看的幾個不同版本,以及編舞者蘇威嘉其中的演變。觀看過的最早版本,是他2013年5月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舉辦的碩士畢製四女版,當時英文命名已經定為Free Steps,但中文是《漫步》。


(TIFA-蘇威嘉-自由步,攝影|陳長志)


《自由步》的演變 創作不同的舞步


他在碩士論文中,參考抽象畫家康丁斯基的觀點,寫道:「顏料就是舞步,當我們的眼睛掃視過一個充滿舞步的作品時,我們的心靈也享受了一頓美食。即便它還只是色彩,即便它只是舞步。」(蘇威嘉,2013,51頁。)這個出發點為他後來《自由步》的眾多版本,點出了從純舞蹈連接到人類情感的關懷。


同年8月,他受邀前往英國,參與「跨藝/舞動無界」跨國合作計畫,以同樣概念與5名來自英國,中國以及臺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年輕女舞者,在短短3週內發展了另一個國際版的Free Steps。整個舞蹈在10分鐘內完成一個斜對角的路線,從左後舞臺移動到右前舞臺。5位舞者在不脫離群聚的架構,像海底水藻獨自舞動。記得在倫敦The Place劇場演出時,觀眾對於舞者們能夠如此陶醉於舞臺上的純粹舞步,相當讚賞。返臺後,威嘉在12月北藝大年度展推出擴大13人版,不限女舞者。2014年,另一個跨藝團隊北京舞再度邀請威嘉到北京重建,圓滿了這個三方計畫的異地演出。


2015年,他在國家兩廳院「新點子舞展」推出整場的6女1男版,首度出現中文「自由步」為名。全舞共分9段,其中芭蕾底子紮實的葉名樺,以及唯一的男舞者黃懷德因舞技優異與舞臺經驗豐富,令人印象深刻。這檔製作在當年夏天還到了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上演。


(舞者陳武康與周書毅,攝影|周嘉慧)


蘇威嘉×陳武康×周書毅 三男聯手


今年的TIFA版《自由步》回歸單純。以全獨舞的形式,分別邀請驫舞劇場創始人──陳武康與周書毅,各自輪流跳了3支舞作。書毅的開場獨舞,在微暗的燈光下,由作曲家Yannick Dauby(澎葉生)的環境聲響開始。他穿著藍色上衣站立舞台中央,肢體以擰轉甚至扭曲為動作主軸,彷彿希臘奧林匹克運動員擲鐵餅的姿態雕塑。他第二段獨舞則換上較亮色的長袖長褲,搭配著收錄自澎湖孩童悅耳的談話聲,以結合流暢性位移的舞步位移,進展到快速跳躍的流動性動作。最後一段以貼近地面的任務為出發點,基本結構由右上舞臺移向左下舞臺的斜線進行,以張力十足的蜘蛛般手腳,重心俐落轉移,難度相當高。


相較之下,武康的第一段獨舞藉由東南亞民間音樂素材的聲響,提供了他即興舞蹈的空間。這段令我聯想到去年暑期,驫舞劇場邀請了泰國舞蹈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來臺灣開設即興工作坊,引導我們拋開束縛,盡情舞動。在《自由步》,武康也捨棄了優美芭蕾肢體語彙,透過一些髖關節帶動的順/逆時鐘動作,展現他不屈服的另一種表現。三角形轉換成圓形的燈光區塊設計,也似乎呼應了康丁斯基的抽象幾何圖案。


《自由步》發展到後半段,越是感覺舞者的活動範圍與舞動方式越不自由。武康的第二段獨舞,以穿著綠色七分褲的裝扮,手擺在後方,如啄木鳥般間斷似的頭頸前點。面部表情掙扎,上半身也冒出了汗。最末段獨舞,武康甚至在由劉家明設計的僅有的一道從上打下之光束,以難以平衡的芭蕾舞第五站姿(兩腿並攏,腳掌重疊向左右外翻),完成這段只看得清楚上半身掙扎的舞蹈。他一度做出雙手張開如耶穌像,彷彿可望解脫?最後以雙手掌翻開靠攏在胸前,低頭沈默做結尾。


2017年版《自由步》,透過兩名臺灣成熟的男舞者,展現了表演者獨特的個人魅力。舞者出身的蘇威嘉,透過這個舞作的架構,讓任何一位台上即興的共同創造者,以設定的挑戰與限制內,充分發揮。這個多年計畫,正提供了蘇威嘉,一個編舞者的自由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