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中國時報旺來報─新藝見20110527
- 刊登日期 2011-05-27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楊美英
剛剛好的雋永:我看狂想《賊變》
踏下陳年熟悉的皇冠小劇場,《賊變》的舞台設計簡約,在寫實設定與虛空抽象之間取得平衡:四周一圈方形走道(猶如劇中角色晃蕩或是逃離的棧道?),有如築起一座圍城,中央一把椅子,舞台左側一張桌子、若干雜物,斜對角兩邊各裝有線條式的方框木架,在劇中是門也是窗,全場燈光黯淡,構成表演文本的基調──不斷探向人性的陰暗面。
《賊變》乃是狂想劇場的創團作,何秉修編劇,曾獲二○○八年台北文學獎舞台劇劇本推薦獎,故事起點為一個兒子的回憶自述,敘述有一個歹徒佯裝租屋,闖進獨居失明老母的住處,展開一連串的對話、獨白,就母子兩代之間的情結、生命成長的人際關係所留下的憤恨、創傷等,不斷進行角色扮演與辯證。
舞台上的三角關係,在導演廖俊凱的調度之下,搭配不多但畫龍點睛的低音提琴現場演奏、喇叭音效,整體表現踏實平整、張力十足;特別是一身歪斜、暴戾上場的歹徒(吳昆達飾演),身上飽和放射的情緒能量,令人印象深刻,與陸奕靜細膩詮釋、栩栩如生的盲人老婦 (唯一隱隱不滿足的是二者的表演仍略見電影與劇場的差異),一再的透過角色扮演而轉換關係、逆轉主導/被動的位置,動能順暢淋漓。
劇中的盲婦自始至終都在「圍城」之中,形成一個放大的「囚」字,與全劇結束時換成歹徒獨坐其中,成了另外一個囚犯,首尾呼應;另外,因為盲婦的偏心,造成了小兒子(王辰驊飾演)的怨懟,可視同剝奪/偷竊了小兒子的人倫需求,然而,當盲婦於關鍵時刻站在門口向門外的小兒子求救遭拒,竟被一把推回屋內的當下,似乎也在「偷」的主從關係上遭到置換了;因此,「賊」的定義,在歹徒與盲婦之間,盲婦與小兒子之間、小兒子與歹徒之間,產生了環環相扣的流變。
全劇長度六十五分鐘,剛剛好完成了一段很像、其實根本就取材社會新聞的戲劇演出,但是,幸好如此題材並未處理像坊間大眾媒體多半的血腥、濫情;起初旁白式的回憶口吻所營造的冷調、疏離,慢慢透過三人具體有形、或隔空無形的對應、互動,連導演安排歹徒與小兒子的兩次錯肩而過都越顯動人,在歹徒高舉棍棒、殺人之際的及時燈暗,都將該劇凝結成一種剛剛好的濃度。
『新藝見』由中國時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策畫,每隔周日於〈旺來報〉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