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文化快遞 No.136
  • 刊登日期 2011-07-21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林亞婷
看臺灣舞蹈未來趨勢 六月臺北舞不停 展現創作能量與活力

邁入初夏的臺北,炎熱的暑氣,校園驪歌的響起,市區多所藝文展演空間也推出琳琅滿目的表演活動。單以筆者近幾週所觀看的部份舞蹈節目,場所就從富麗堂皇的國家劇院與其小型黑盒子實驗劇場,鄰近的西門町紅樓劇場,到北區由原士林區第五肉品批發市場改建的台北數位藝術中心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廳,滿檔的演出令人目不暇給。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月除了兩廳院為了慶祝建國百年首度邀來的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外,其他節目都屬國內舞團年輕一輩的新作為主,從其中亮眼的成績,應可看出臺灣舞蹈未來走向的一些端倪。


雙女聯合的編舞
第十六屆皇冠藝術節,今年由自己舞蹈空間舞團所推出的節目《10號線》,是兩位默契十足的新生代女編舞者董怡芬與鄭伊雯共同創作,兩人分別為該團的前任與現任舞者,首度為舞蹈空間舞團編舞,作品從兩人共遊巴黎時所經常搭乘的10號線地鐵發想而來。主題生活化,風格清新,如同董與鄭所選用的大量牛仔褲作為舞台主要裝置與道具所代表的意涵──踏實及生活化。動作語彙也類似接觸即興的俏皮自在,舞者們展現自然的表演風格,整體而言令人愉悅,值得喝采。


隔一週同樣由兩名女編舞者聯合推出的節目,則是蔡依潔與楊乃璇的舞創所畢製,只不過她們不像董與鄭的共同創作方式,而是採分別編創上下半場各自獨立的40分鐘舞碼: 《絕對值》和《小小小事》。其中楊乃璇除了擁有舞蹈科班的背景,也活躍於嘻哈舞圈和劇場界,難怪她的作品《小小小事》裡,表演者當中戲劇出身的竟然比舞蹈背景者多。也或許因此每人扮演的角色個性鮮明,充分展現德國舞蹈大師碧娜鮑許似的舞蹈劇場風格。編舞概念將舞台,甚至外面走廊,轉換成演員盡情派對時顯露人間百態的縮影之場所。雖為研究生製作,但有別於一般舞團的傳統呈現方式, 令人驚豔。


男導演與女獨舞者的身體詮釋
來自臺南府城的廖末喜舞蹈劇場─迴游舞集,從2008年起邀約新生代編舞者共同探討臺灣文學的系列,今年邁入第四年,主題為《流浪女》,以向曾為臺灣經濟起飛的勞動婦女獻上敬意。四段小品中,從獨舞、雙人、三人舞到四人舞平分,而印象最深刻的是謝杰樺為擁有中國民族舞背景的舞者樊香君所量身打造的獨舞。此舞雖名為《倆女》,但如節目單所提,是在探討一名孤獨的女子,在回首自己的一生時,「赫然發現一路陪伴她的是自己的心。」樊身穿一件露背洋裝長裙,在她背對著觀眾席走向天幕投射的中國水墨動畫(楊政憲所設計)時,搭配著由賴宜潔創作的古箏中樂曲風,淡淡的憂愁從舞者的旋轉身中流露不已,耐人尋味。


而隔週六,由視覺藝術家江元皓與舞者詹舒涵聯合創作的互動科技舞蹈:《在雲上》,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一樓的長方形廳呈現。或許因為免費入場,窄小的空間擠滿好奇的觀眾,從舞蹈界、數位科技界,到社區全家大小均出席。開場時,概念與影音設計者江元皓現身向觀眾說明他創作的動機。他表示,人類常因科技的發明而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與觀點,他以此為靈感,透過與他非常欣賞的優秀舞者詹舒涵合作,由她設計一套動作,事先錄下,並透過X-Box遊戲機的立體攝影機來感測舞者的動作。據我了解,現場演出時,詹舒涵會因江元皓的電腦軟體所設定的不同程式,與她螢幕上出現的複製人(avatar)影像互動。有時,她只對一個「她」,有時又出現無數個「舒涵」在螢幕上。透過一身全黑緊身蕾絲衣的盤髮打扮,她穩健精準的動作,讓人聯想到「貓女」的敏捷與力道。由於演出僅長約20分鐘,觀眾看不太出X-Box如何感應到她的動作速度,方向等元素,進而相互互動。但畢竟這意味著數位科技在未來表演藝術的地位不容忽視。


新點子舞展系列二 賴翠霜與女舞者們的私密空間
一路討論下來,以女舞者為主的幾齣作品,最後以旅居德國的臺灣編舞家賴翠霜和她所徵選出的六名女性舞者共同合作的新作──《抽屜》收尾。這是兩廳院為了鼓勵臺灣年輕舞蹈編創人才的製作,也是賴翠霜繼她獲得第七屆台新藝術獎的作品《囲》之後的第二號系列作品。延續她在《囲》裡將舞者限制在狹窄的空間裡,抽屜也有片段畫面,將舞者的肢體從一層層的房間抽屜伸出,頗富神祕。但也有爆發力十足的群舞地板動作組合,展現年輕舞者們(其中五位是北藝大校友)精湛的技巧,證實臺灣舞者扎實的訓練。


但在此也希望,在臺灣優秀舞者不斷輸出到歐美各大舞團之時,國內編創人才與創作環境可以再提升,讓更多舞蹈愛好者可以在臺北看到,除了雲門舞集和雲門舞集2以外的多元本地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