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中國時報旺來報─新藝見20110814
  • 刊登日期 2011-08-15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鄒之牧
回首來時路

說我恐不是「評」這個的最佳人選,怕又是推諉之詞,但我真的想別人可能會有別的看法。因我看過鄭宗龍四月間就這個作品的初次呈現。三個月多間,作品有了很大的改變!


       首先,最明顯的,就是從兩位舞者,變成了三位----多了張堅豪。多了一位舞者,可以明瞭的是多了畫面的點綴、佈局,也分攤、解決了當初因大量動作把兩位舞者累到半死的窘境!但也因此稀釋掉了江保樹、駱思維間原本唇齒相依奮戰70分鐘凝聚的動人張力,也平白喪失掉了近期難得看到的鄭宗龍寫一對一的serious關係!

     原本這部作品鄭宗龍還用了十四段音樂!龐大的結構、轉折又轉折、無止盡的發現、發想、沈思,你看到他好奇的腳步,你會想知道他「在路上」到底看到了什麼?雖然,你也會好奇他知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講什麼?但是,音樂的重疊、轉折,是有趣的,他在每一段肢體的玩弄和自覺也是有趣的;只是,這一切,到了這次,也許是因我已看過了,也許是因第三者的加入,使得原本只是一對一的關係,成了sampling、隨機抽樣似的表現,而顯得更形式!看不到、也深入不了在新北投71園區排練室裡所看到的真實,和動人!上次過多的「文化之旅」裁切之下,反像是一段段wise-cracking(賣弄聰明)的形式展演!即便有著江、駱傑出的肢體,與鄭極『man』的、特有的「枝枝節節」舞蹈語彙展示!

     龐大、純白的舞台顯得雅痞味,甚至隨體溫變色的T恤也很潮,更為不解地,整個作品的思維好像也變了!雖然也是上自Tom Waits粗獷的歌、Arvo Part的音樂、無意發現的南歐女聲、貝多芬,到伊斯蘭音樂、納西古樂、David Darling的大提琴,到我們的陳達、交工的客家歌…..,但結尾從有「淡水河」等字眼的好山好水的台灣、國恩家慶式的大合唱,改成了低抑、沈慟的西方大提琴樂音,畫面劃過(wipe)的光影甚且淹沒三人!此次最大的不同且是加入了日本說唱藝術,意外出現的video art影像,在逐漸放大的紅光與不斷升高的薩摩紫音響中,駱思維如遇獠牙的魔一般,進入trance(出神)狀態:身不由己地悸動、困惑;音畫也一時恍如動漫戰場。由於此video art的加入,形式賞弄的味道更加重。原本即有的當眾換衣、喝水、放過場音樂…,是鄭宗龍諸多力圖抽離、不「山東饅頭sentimental」的策略之一,但先前顯得可愛,這回,不知為何,則時時顯得刻意,甚至不負責任!此次加入的西塔琴於舞幾乎是沒有功效的;除了加入「沙龍」的感覺。「中場」之後,在Tom Waits同樣「Flower Grave」的言情,與八家將、宋江鎮般本土的身段之後,鄭宗龍似下了不回頭、一心走出「天真抱負」的決心,盡情地在鋼琴協奏曲之下熟練地大加捉狹!恐怕只有在咱這遙遠的寶島才會儘開這些old master的玩笑吧?我想及他早年的作品:「莊嚴的笑話」。

     隨後三人只能搖搖晃晃、相濡以沫。空氣中瀰漫著空虛與寂寥。

     舞作最後,三人look on, 一副「咦?」什麼都沒有發生地,又是離去;好似先前那大提琴沈重至極的片段,又全不在那兒?

     我以為這次能看到鄭宗龍終說些什麼?沒想到他還是回到了自己最comfortable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