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文化快遞 No.139
- 刊登日期 2011-11-22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張啟豐
老鳳展華采,新雛鳴清音 《大願千秋》的交響歌仔樂
近年來歌仔戲劇團著力於佛教劇的搬演, 似乎已成風氣。唐美雲歌仔戲團從2009年《宿怨浮生》、2010年《仁者無仇》到2011年《大願千秋》,連續三年以佛教劇作為年度製作,可為其中代表。《大願千秋》強調孝道、善念,自是佛教劇的重要意旨;但是,與其觀看編劇如何說故事,個人毋寧對音樂如何呈現故事、演員如何演/唱故事,有著更高的興趣。
全場歌仔調為主 交響樂輔襯
《大願千秋》與70人左右的交響樂團合作,編制相當大,而全場演出主要還是以歌仔調為主,交響樂則居於輔襯。編腔在既有的歌仔戲曲調中多加發展,腔調流麗動聽;音樂設計在歌仔調演唱時的輔助,使文場伴奏更增厚度,並呈現和聲效果,聽覺上不顯突兀而別有風味。至於交響樂在非歌仔調方面的表現,則能夠多加發揮,營造情節所需氛圍,例如:金喬覺(唐美雲飾)講述首度呈現的新羅宮殿, 開場音樂就是以韓國民謠〈桔梗花〉為素材而編寫,充分展現新羅風情。然而,也有完全凸顯交響樂特色的段落,例如:九華山樹精之舞,全段只有舞蹈和音樂,但是,不論音樂、舞蹈、服裝造型,都難以和歌仔戲連結,如果單獨來看,其實還很歌劇或舞劇。關於打鬥等較激烈的情節,某些段落的武場還是缺席了,例如:侯勇刺殺金喬覺,只有絃樂和打擊樂,雖然營造某種程度的緊張,但就還不是歌仔戲的緊張。
歌仔三重唱 唱出珠玉之聲
至於全劇的演唱,也有不同呈現。開場序曲的男聲獨唱,近於聲樂方式,不論共鳴點、咬字以及旋律走向,都與歌仔戲不同, 再加上音域偏低,無法聽得真切,一直到「高山遠處罩烏雲」句,才有接連出歌仔調的感覺。而屬於歌仔戲演唱的部分,除了曲調動聽之外,資深演員的唱/演功力實在是這一齣戲能夠成立的最大因素。這一次的演員陣容:唐美雲、許秀年、小咪、趙美齡、許仙姬、呂瓊珷,可說是近年新編歌仔戲中整齊度非常高的組合,完全可以讓觀眾看得放心、聽得安心。除了黃金組合之外,下半場崔賢玉(許秀年飾)陪伴金喬覺之母宋英愛(許仙姬飾),千里迢迢從新羅到九華山尋找金喬覺,三人相見時所展現的三重唱, 更是令人擊節讚賞!編腔主要以「七字連空奏」為主題而發展,一般多是由兩位演員演唱,一位演唱原本旋律,另一位演唱伴奏部分,例如:廖瓊枝與陳美雲《山伯英台》中「樓臺相送」唱段,就是很精彩的例子,由山伯(陳美雲飾)唱空奏,英台(廖瓊枝飾)唱「七字調」旋律,纏綿悲慟,聽之令人惻然。而崔賢玉、宋英愛、金喬覺的演唱設計,似乎更上層樓,除了主要由崔賢玉、宋英愛輪流唱主旋律之外,每一人的聲部又別出心裁、另有新創,已經跳脫原來「七字連空奏」的模式;更精彩且令人驚喜的是, 最後幾句竟然出現三重唱,不僅和聲自然, 演員演唱更是珠玉之聲──自然融和、渾然一體,雖然只有幾句,卻已經為歌仔戲的音樂、編腔及演唱開拓出一片新天地,而這幾句的和聲編寫與演唱表現,近年新編戲曲中實在少有人能及!
老鳳展華采 新雛鳴清音
最後,在演員的演出方面,可說是「老鳳展華采,新雛鳴清音」,其中資深演員的功力,正是這齣戲之所以吸引人的最主要原因。不論深宮中風雲詭譎、城府狡詐,還是校場上短兵相接、你死我活,都在緊鑼密鼓中演出得嚴絲合縫;而母子間親情流露、男女間矇矓試探,甚至多年之後異國相見的深沉情緒,也都在緩絲慢絃中綿密延展。凡此種種,除了默契之外,更是多年來舞臺經驗所累積的自信所致。由於有自信,所以能自在地掌控演出節奏,也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實在是舞臺新生代無法企及的。這一齣的演員安排似乎呈現一種對比:新羅組和九華山組,新羅組資深演員在表演及節奏的掌控已是行雲流水,而九華山組則兢兢業業,拚命用力。九華山組主要演員的唱/演能力雖然已經有一定的穩定度,但有時仍不免勁頭過猛、力道過強,以致分寸拿捏無法恰如其分,於是就從人物及演唱中跑了出去,未免可惜。究實而論,舞臺是演員成長最重要的場域,新生代有機會才可能成長, 就這幾年的觀察來看,新雛是相當有可能一飛沖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