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中國時報旺來報─新藝見2011204
  • 刊登日期 2011-12-04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楊美英
想像力飛翔的起點

作品:九歌兒童劇團《遊.戲狂想曲》時間:2011年11月20日14:30地點:台南市立文化中心作品:偶偶偶劇團《五彩石的秘密》時間:2011年11月25日15:00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連續兩個周末先後在南北不同劇場觀賞了兩齣兒童劇──《遊.戲狂想曲》、《五彩石的秘密》,恰好是兩種分別以肢體、抽象或言說為主的不同風格。

     九歌兒童劇團的《遊.戲》乃是與克羅埃西亞Mala Scena劇團合作三部曲之二,導演Ivica與台灣演員重新排演其2006年首演作品《Parachutists or on the Art of Falling》。全劇以一個大型立方架為主要物件,透過兩位表演者,加上羽毛、襪子、汽球等道具,融合類似默劇、體操的表演形式,為一清新小品;如同節目單上導演所說:「我並不想企圖教導孩子任何事物,只想透過兩個身體的有趣互動,讓孩子天馬行空想像台上發生的事情,沒有標準答案。」根據觀眾席大多數學齡前兒童的反應看來,導演成功達到其設定目標。

     《遊》劇表演洋溢的身體性、詩意風格,在國內並不多見,但也挑戰著表演者的體能、耐力、默契,就筆者觀賞場次而言,除了前述肢體任務於後半場似乎略顯力有未逮,表演者於抽象表演脈絡中,必須更加到位的身體表演能力、情緒能量、表演符號,令人期待下一回的再努力、更增進。

     再者,經歷了四十分鐘的表演,一段又一段的趣味奇想,末了,兩位表演者進入大型方架,從兩側緩緩舉起木板,彷彿揮動翅膀,準備起飛狀,配合燈光設計,美感幽微,讓筆者以為該劇正要進入更精采的想像世界,卻是全劇的收尾,一種嘎然而止的感覺,不僅意猶未盡,而是深感更應全力發揮的正題遭到擱置,不免遺憾。

     偶偶偶劇團的《五彩石》──號稱首創神話故事劇場,剛好也是兩位表演者,運用舞台上的景片、平面式的戲偶,從「盤古開天」「女媧造人」「夸父追日」「水火不容」一路說到「女媧補天」,末了連結到客家傳統習俗的「天穿日」、甜粄、炸年糕。

     《五》劇的表演形式,筆者以為更接近舞台上的動態繪本呈現,倚賴言語敘事,落實表演的部分偏少;一開場的大哥哥、大姊姊分頭上場、找東西狀,相聲或雙簧似的對話一番,才掀出兩人都在尋找五彩石的巧合伏筆,手法陳舊,對話邏輯(角色內在設定)不一致,接下來,如:山川的景片放置不穩,倒了,失去增添舞台意象的功能;由兩人共同操弄的女媧戲偶,乍看有趣,但動作呆版、人偶疏離;夸父喝水的彩色布條、夸父手杖變成的桃花林、水火大戰的藍色長布條等等,都是可能有趣或美感的設計,然而受到表演手法粗率、操作過程的不熟悉、不順暢、或是兩位表演者的調性不一等因素的影響所致,損傷舞台視覺效果。

     現場的兒童觀眾是可愛的,面對台上表演者的提問是有回應的、以塑膠球代替五彩石的安排也是熱烈互動的,但他們也是率直的,戲劇節奏遲緩的時候,席間傳來清澈呼聲「怎麼那麼久?」「這故事、我聽過」……

     兩齣兒童劇的觀賞經驗,讓筆者再次想起每次走進劇場,總是嚮往著魔幻創造、美的藝術體驗,敬請我們的兒童劇團不要讓作品停止在想像力應該飛翔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