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中國時報旺來報─新藝見20111218
  • 刊登日期 2011-12-18
  • 類別 展覽
  • 作者 林平
我看「一作」展覽的策劃方略

我們逛展覽通常習慣性地直接觀看展覽的內容,也就是「藝術作品」,卻往往不去意識到「展覽」如何作為一個創作展陳的載體,其實「展覽」自身就是一項知識生產的形式。

     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自2011年初起,以簡要英文為名,持續推出【ONE PIECE ROOM】系列展覽,也就是「一作展間」。它以美術館入口大廳為主展場,以藝術接龍的方式進行,每一檔期以:一位藝術家、一個空間、展出一件作品。此一系列展出計畫是座落於空間屬性極特殊之圓弧8米雙樓層挑高展廳,成為視覺焦點。有趣的是,展出作品並非由館方策展人挑選展出,而是強調以藝術家為本位,重新聚焦於藝術創作本身研究和推廣的選件規則:(1)由展出藝術家提名推薦下一檔藝術家,提名藝術家年齡差距必須在15-20歲以上;(2)考量跨領域、媒材以及創作形式、內容對比與差異較大;(3)同時兼顧性別、活動區域的公平與普遍性原則。

     「一畫」展示觀念在博物館觀光化和強調微觀體驗的時代並不新穎;但是,這個展覽的策劃形式,揭露了數個知識傳導的訊息,其一,由不同世代的藝術創作者的互相推薦,替換了當代策展人的權力光環,不只可以重新懷想藝術家的凝視角度,還可以讓藝術在不同世代的專業者內部和觀眾間進行交流和價值交換。其二,展品推薦如同一局遊戲,有明確的規則,這是「局戲」必要的限制;但是,它的限制本身卻刺激開放性的思考和對話。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對話形式是同時出現在內部策劃和外部訊息的傳遞雙重作用上。

     「藝術其實並不遠,因為它們都是駐留在心中某一個角落的體驗。」這是關渡美術館宣示要在作品與觀眾間積極搭建溝通橋樑的價值體系。而在「一作展間」的實際作法,如館方所主張:(1)「結合他館的展覽資源」,讓可能已經進入美術館藏的「經典」和當下新世代產生關聯,讓歷史不只是博物館菁英選擇的物質化碎片;透過他館的蒐藏交流,補強館藏的不足,讓「經典」以完全不同的詮釋脈絡、再活一次,更讓年輕創作者回視和建構視覺歷史的意義。 (2)「凝聚策展智囊」和「館員的群策群力」共同規劃。在這個過程中,不只沒有將館員的研究能量窄化成選擇正確品味樣板的知識霸權,更激活館員的後設思考和讓作品與人、世代和社會重新建構關係的美學論述。爰此,透過這個藝術策畫的方略,讓美術館「不僅成為一般民眾體驗藝術的場所,也能作為學術討論的平台」。

     (3)策劃「便於觀眾真正『看得到』作品的展覽」;在這一點主張上,透過什麼樣的展陳形式、動線規劃、情境創造、輔助文案和配套設施,如何讓作品公共化後被「真正」看到?又讓作品如何能在被看到後,重新言說、再創意義?在這個空間挑戰特高的展示廳中,如何發揮「一」作的獨特能量,而避免落於「一家」個展的策劃俗套,這是特別值得策劃研究和探討的議題。曾經經驗或尚未經驗這個展覽型態的觀眾,或許可以藉機實踐你的觀展、和這項有關於「知」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