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中國時報旺來報─新藝見20120101
- 刊登日期 2012-01-05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孫家璁
在台灣看見世界級的擊樂家
曾有位愛樂朋友問過我這樣的問題:「是不是樂團團員在演奏上的能力都比獨奏家們來得差?」而我的回答是:「術業有專攻,兩者都需要有很好的技術,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的確,因為獨奏者通常是舞台上的聚焦點,所以光芒時會蓋過隱藏在眾多人中的樂團團員們。而正因兩者所需要在專業上付出的努力絕對是不相上下,這也是為何很少有音樂家能同時扮演好這兩種不同的角色,而打擊樂家吳珮菁就是這樣一位成功的典範。
作為朱宗慶打擊樂團的首席,吳珮菁這幾年隨著樂團在世界各地表演,她和其他團員們優秀的表現,讓朱打成為國際打擊樂界中的名團。而以一位獨奏家來說,吳珮菁的演奏能力也早就受到國際的肯定:從演出前記者會上來自日本的打擊樂大師安倍圭子親自來站台背書;到許多知名作曲家陸續為她量身訂作創作新的打擊樂曲目,她在獨奏的領域就如同朱宗慶打擊樂團在合奏樂團上的成就一般亮眼。而這場音樂會的主題也正是她這幾年之所以如此受到擊樂界重視的主要原因之一-挑戰全場以六支琴槌演奏的曲目。吳珮菁克服先天手小的障礙,開發出新的握棒方式,將原本被許多木琴演奏者視為「不可能任務」的演奏技巧運用自如。全場以這種方式演出可說是國內外罕見,除了在表演的難度外,多首新創及首演的曲目更是對演奏者的挑戰。能在如此繁忙的樂團演出及教學生活中將這些樂曲練得如此純熟,更能在舞台上做出如此精湛的表演,除了本身的天賦之外,演奏者在舞台下所付出的辛勞和毅力更是讓人欽佩。
六支琴槌演出固然能夠創造更豐富的合聲效果,但畢竟因為在技巧上的需求太高,某方面也限制住了演奏者的表現能量。尤其在較為高昂的樂段中,常會留給聆賞者一種「還可以再更多」的感覺。不過,若是作曲者的編排得當,這個問題是能得到解決的。像是在本場音樂會裡所安排由安倍圭子創作的《稜鏡幻想曲》,將六之琴槌演奏放在中段華彩奏的部份,營造出多變的聲音效果同時展現獨奏家的技術;而終曲樂段則是回到四槌演奏,讓音樂家能夠更自由的釋放出動能,營造出最後的高潮。本身作為傑出的打擊樂家,安倍的音樂更能掌握住演奏者在技巧及表現上轉換的節奏,也讓六垂技法在此曲中不僅只是一種技巧突破的宣示,更是整體音樂表現的重要環節。
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這場音樂會中幾位稱職扮演「綠葉」音樂家們的表現:鋼琴家范姜毅在《稜鏡幻想曲》中充滿感性的詮釋;薩克斯風手在《嬉遊曲》中吳志桓收放自如表現;還有三位吳珮菁樂團的夥伴們在《心浪》中和她無瑕的配合演奏,充分印證了當好的演奏家遇上好的演奏家時,總能激盪出令人喝采的火花,也讓「紅花」越發的燦爛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