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文化快遞 No.141
- 刊登日期 2012-01-13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傅裕惠
《Taiwan 365─永遠的一天》 這種「野蠻粗俗」,其實很文明!
這齣戲,是從眾人慾念的爭奪說起,也是從一個希望的結束開始。從觀眾入場時搬演的「序曲」,由演員說、演關於八八風災、茉莉花革命與礦災意外等親人驟逝的情境,接著便開始搶奪眼前一個性別年齡不明的屍體(而這屍體的裝扮與本劇劇終前的精神象徵──慢跑青年──有些相似)。有心的人不難理解這個場景意欲凸顯人生創痛下的精神飢餓──飢餓如此迫切,人的存在於焉成為無時無刻地鬥爭。
若觀眾在入場時,能靜心體會這段暗中鋪陳的開場前場景,或許能理解幕後編創對於政治這件事的斟酌和析理;然而,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那種猶如政治夜市般的狎鬧嬉戲,掌控了全場的注意力,轉而期待一段比一段犀利麻辣的政治口角秀。
然後,在戲即開演的那一刻,突然間,一名扮演晚會主持人的演員站出來要求所有觀眾移動椅子,轉換舞台區位,並宣佈演出結束。不過,因為臨時接到通知,總統大選候選人即將蒞臨,於是,這一批聲稱是志欣成衣廠員工的演員,隨即宣佈末世尾牙聯歡晚會開始,並歡迎開場貴賓夾子小應登台獻唱。
小應饒舌歌
唱出上班族心聲說是小應獻唱,毋寧是展現臺式饒舌表演;夾子小應獨特的個人風格,幾乎完全說透了社會當下夾層百姓──特別是上班族的表裡心聲。除了刻意在戲裡發放小應「親手製作」的手工培果(觀眾每人都獲贈一枚),說唱之間,還呈現一段反諷主流模特兒服裝秀的走秀表演;不是凸顯模特兒曼妙的身體線條或美學,而是從直白的角度,讓演員穿著破了的、標籤的、尷尬的等毫無日常功能的衣裝──而這個原理似乎與主流服裝秀的理念,相差無幾。接著,穿插了所謂「冬山河床劇團《哈姆雷特之丹麥是一所大監獄》」、「莎士比亞前女友們的劇團《卯上台塑的女人》」(透過諧擬、假裝靈媒召喚般的諷刺政治辯論這件事,並且從當年陳定南縣長與台塑前董事長王永慶的政策辯論事件開始)、「大愛聯盟真愛佈道大會」(以反諷手法強調同志平權)、免不了要嘲諷去年國慶爭議性演出《夢想家》的「宇宙人劇團《建國百年音樂劇之好聚好散》」等場景片段,又以「師父協助改名」為情節, 諧擬各政黨高層求見改運順途的表演。同時,製作單位在每場席間都刻意低調邀請看戲的觀眾,進入所謂的「祈願室」錄影,並將當天觀眾的祝願詞,融入劇終前(亦即開場前那位慢跑青年)的台詞裡,開闢另一種與觀眾互動的觀演關係。
在劇場裡看見政治發生
在真實新聞事件裡,編導鴻鴻也是「文化元年基金會」、「開啟文化元年:文化界提問總統候選人」等活動發起人之一,長期關注臺灣樂生療養院、農民土地與第三世界弱勢等議題的文化界意見領袖。臺灣小劇場界在告別了那個動盪精彩的解嚴年代之後, 終於又見火力四射、生猛帶勁的政治劇場作品──這並非表示在此之前、之後不見同類型的劇場表演,其實不少,只是關注的人不多;例如身體氣象館、差事劇團、再現與再拒劇團和許多標誌運動色彩的帳篷劇表演等等,只是都「不巧」沒有搭上媒體炒作的話題罷了。這一回,鴻鴻及其創作群拋開了劇場美學的矜持和華服,乾脆「赤身露體」地表達自己絕不掩飾的批判和情感。《365》的空間處理極為自由、隨意,將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拆解為人生場景的吉光片羽,是夜市、是尾牙,也是監獄,如此野蠻粗俗的風格,反而讓人有種文明自省的感動。
這裡,編劇有段深刻的告白:「小心書寫的時刻、小心吶喊的時刻,它們同樣危險……越寫,離事件越遠。」當文化創作者不在那個實體抗爭的場域裡,以身體去體驗政治運動或抗爭的血淚時,那種虛無而不存在的疏離與無力感,便會如影隨形。正因如此,無論書寫或吶喊,就像選舉場合裡的口號和激情般,目標和對象,都會隨著群眾情緒和記憶走樣,而會變得更為危險。「隨意吃到飽」的表演形式固然令人暢快,但,連我也不敢高聲說喜歡;喜歡、好看,又能代表什麼呢?這不是這齣政治劇場作品的目的和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