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中國時報旺來報─新藝見20120122
  • 刊登日期 2012-01-22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戴君安
期待更多驚喜的起點

當樓閣舞蹈劇場於2011年演出創團作品《軀:一段竭盡毀滅的告白》後,嘉南平原的當代舞蹈劇場地圖上,就此又多了一個標點。這個駐紮於嘉義市的新創舞團,由石志如帶領7位表演者,在聖誕節周末來到台南府城,於誠品書局的B2藝文空間起舞,以極盡歇斯底里的推擠狂奔、嘶吼哭叫與近乎死寂的漠然緩移交疊呈現,深深喚起府城觀眾的注意。

     全長50分鐘的展演過程,從編舞者表白個人的身體感知啟動,再漸次加入其他舞者的參與,共述對身體的自我觀照與集體經驗,意圖激起觀者的體內共鳴。整場演出經由六個段落串聯而成,其中的動作轉折,大多以自發性的肢體表達呈現,傳遞摸索身體深層行動能力的意圖。可惜的是,部分慣見的技巧性動作仍被保留,這些表演性動作雖然不多,但夾雜在對身體深度探索的層面中,分外顯得突兀。

     在空間的對照上,整體黑盒子劇場內,牆是一大重點。從表演者的身體數度重複的附著與衝撞牆面的情景顯示,牆可以是依靠也可以是障礙,它讓身體在累了時可以倚靠、喘息,但當身體想突破時卻衝不過。此時,牆或許不再只是一面牆,或許可以延伸聯想為人生的瓶頸、親情或更多的個人經驗。投影和手電筒的光影折射與牆產生的視覺連結,則突顯了身影的無助、徬徨、悽愴、卑微或激昂。

     除了光影外,聲效的輔襯也使整場演出充滿張力,這些張力,有時是助力,有時則是壓力。音樂、表演者的喘息聲和隨意發聲(姑且如此稱之)交織出衝突的聽覺感受,時而柔暢,時而緊繃。游移於黑盒子中的身體也在聲音的柔暢與緊繃交替之下,試圖製造身音共融的意境。在多數的段落中,聲效確實是對強化表演意境提供助力;但在少數的片刻中,銳利的聲效也形成挑戰聽覺神經的壓力。

     與聲效緊密聯繫的是表演者的情緒宣洩,這似乎為某部分觀眾找到抒發的對口,而使場內隱約傳出此起彼落的啜泣聲。雖然觀舞人不盡然全都受到渲染,因而對於表演者情緒的撒放,共鳴者有人,無共鳴者也有人,但無論引發共鳴與否,表演者的情緒傳達或可解讀為,屬於他們個人空間的「各自表述」,其中的點滴或許無須旁人過多著墨,表演人的訴求可能只是觀舞人的傾聽罷了。

     回顧樓閣舞蹈劇場的創團製作及其在台南市的首演,或許還有更多需要突破和提升成熟度的空間,例如:身體動作上的突破及舞者成熟度的提升等。但值得肯定的是,年輕的創作者與熱血的表演者不畏艱難的精神。從他們的首航來看,這應是一個可以期待更多未來驚喜的起點。「樓閣」宛若一滴新血,甫注入南臺灣當代舞蹈場域的動脈,它能否堅定不輟的助其流通順暢,則有待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