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中國時報旺來報─新藝見20120212
  • 刊登日期 2012-02-12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李秋玫
「用刀叉吃油條」,又有什麼不可以?

從去年年中樂季節目一公布,《國樂情人夢》就是北市國年度的重頭戲之一,尤其在二○○九年跨足舞蹈與雲門二團及指揮簡文彬共同演出的《跳tone》引發熱烈迴響之後又將觸角伸向劇場、與導演王嘉明攜手推出的大作,自然受到各方的期待。事實上不僅觀眾,連市國也特別在去年五月即在音樂會中安插《國樂情人夢》的「主題曲」,並且錄製影像作為預告、打上男女主角的帥哥美女牌來為年底的演出暖場,一波波的攻勢,在在宣示著樂團勢在必得的野心。

     此作原本意圖仿效日劇《交響情人夢》的模式,意圖藉由劇情中不斷出現的經典曲目達到推廣效果,也讓觀眾們在欣賞的同時能夠輕鬆地將國樂曲目牢記在心。然而與小劇場導演起家的王嘉明合作,似乎就決定了作品的命運──王子與公主的夢幻愛情故事在他的手中重塑,成為了一齣爾虞我詐的寫實片;而「音樂劇」的《國樂情人夢》也就從此褪去迷濛的外衣,以「劇場」式的《國樂.情人.夢》嶄新登場。

     但要說這場製作完全脫離了《交響情人夢》,倒也不那麼絕對。開演前,由兩台攝影機將台下觀眾的嘈雜投射在偌大的舞台上,到了節目一開始,鏡頭便轉向舞台拍攝。透過放大的鏡頭來看表演,讓觀眾清楚地看到演員的表情,不但連續劇的感覺出現,也解決了演奏家們無法在短時間達到以肢體動作演滿全場的問題。如此作法相當聰明,卻也非常冒險。因為舞台上分散兩地的對話,可以在鏡頭上輕鬆地聚焦、更能看到傳統舞台單向的視角所達不到的死角。然而就因為太清楚,更容易暴露演奏家們演技的問題,並且削弱了真實的舞台效果。所幸九位團員的表現可圈可點,在短時間內能有如此的成果,是值得肯定的。

     只不過,在跨界演出當中,若抱持著「我們也辦得到」的心態是危險的,因為在嘗試新的領域時,往往忽略了主輔的關係。在此劇中,雖然選曲以國樂經典曲目為主,然而音樂在劇情強而有力的鋪陳中,卻只能退居配樂的角色,並且只能以獨奏方式片段呈現。即使在下半場終於出現了〈二泉映月〉小合奏,且搭配劇情訴說每個人不同的心情,但這不也是配樂的模式?差別的只是在由演員現場演奏。而為了屈就演奏家們在分散的場景中就地演奏,導致整體的音響效果並不能協調。諷刺的是,只有胡瀞云演奏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是完整的(或說相較之下是較長的)。可惜這屬票房加分作用的安排,在劇情上被塑造成是女主角的一段回憶、交代一段消逝的時光,雖然完全合情合理,但在兩條線的交疊中,觀眾究竟要把它當作劇情的一部份,或是一場精彩的音樂會來欣賞?心態上恐怕一時難以調整。

     但不可否認的是,用劇場來探討問題確實比傳統的音樂會來得有效。劇場的元素此時就派上了用場,即便無法一一深入議題,但起碼都碰觸到了,從中樂西奏、傳統與革新到團員間的戀情、生活與工作之間的平衡等,都凸顯了國樂圈所面臨的瓶頸,於是團員們上台演的就是自己,丟出問題問觀眾、也反問自己。有趣的是,戲中的團長掛了,卻是整齣戲的主軸;而戲外的團長要將樂團帶到哪裡去?答案也跟劇情一樣緊張懸疑。而當女主角在結尾處喊出:「難道,這一切只是一場夢而已」時,相信回答將是否定的。只要願意嘗試,要「用刀叉吃油條」,又有什麼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