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中國時報旺來報─新藝見20120219
- 刊登日期 2012-02-19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楊美英
卡拉OK的歡唱扮戲趣:我看慢島《月孃》
周末夜晚,來到台南北區一家舊式卡拉OK店,門口已經聚集了一些年輕男女,形成令人感到新鮮的少見畫面──這不是KTV,而是三四十年前開始時興的娛樂場所,為的是看「慢島劇圖」的《月孃》。這齣戲的故事場景正是以卡拉OK實景作為舞台;劇情以一間名為「月孃」的卡拉OK為中心,描述三位從小一起長大的女性,在經歷四十年各自尋求人生幸福的顛簸過程後,重新回到彼此身邊,互相扶持。
雖說近年「特定場域的表演」行動蔚為風潮,但憑《月孃》演出過程對於「情意」的運用方式,較像是將卡拉OK改造為劇場,充分應用這類營業場所既有硬體設備、及其特有場所氛圍;譬如:主戲開演之前、或是中場休息時段,都有演員上場兼任主持人,開放觀眾點歌、上台表演、歌舞 聯歡,現場氣氛好不輕鬆愉快;進而延伸到正戲開演,由一個卡拉OK老闆娘的角色主秀,搭配舞群的方式,帶出三個女人的成長歷程、愛恨情仇,凡社會新聞話題、八點檔連續劇常見的家暴、殺夫、外遇、綁架、姊弟戀、同性戀、手帕情誼等等素材,應有盡有,共構一齣親情愛情友情大會串的通俗劇,看來輕鬆酣暢不費力,只是若干轉折處,譬如夫妻商談離婚過程中如何突然重提當年熱烈愛戀,以及已經人生路上漸行漸遠的三女如何頓時立地化干戈為玉帛,仍然使得觀賞當下產生疑惑而感窒礙。
該劇表演風格明顯是走誇張喜劇路線,幾位演員身兼數職,數次快速換裝,有著野臺戲耍的趣味,適合表演文本與場所的調性,與觀眾同歡共樂,現場和樂融融。幾個運用歌舞交代情節進展的橋段,演者互動嫻熟、出入有餘,效果極佳,特別是飾演風韻猶存的徐娘老江湖者,頗有架式,在肥皂劇刻板化腳色營造之下仍能散發動人的說服力;但飾演殺夫出獄者應是為了原來演員受傷而成的臨時救火隊,則略顯緊繃,與角色及其他演員的互動較為生硬。唯一男演員則包辦了所有男性角色,包括老中青的不同職業身分,展現其快速「變臉」的表演能力,堪稱為女性中心的本劇提供最佳服務。
回歸表演本質上,演員、觀眾、空間的三角鼎立關係之中,由於空間與表演之間的關係,不僅屬於文本創作的設定,更連帶影響觀眾與表演者的互動模式。因此,《月孃》從2010首演到2012巡迴走唱,選擇各地老式卡拉OK作為演出場地,確實有其獨到而必要之構思。假使再進一步細細推敲,這作品的創作思維於情節發展與表演空間設定之間存在著混沌不清之處,例如外遇偷腥男女所在的「情意賓館」房間,為何是左右各有出入口?也或者全劇集中於「情意卡拉OK」發生?無論作何選擇,均有待再作釐清。期望藉此看見日後更多巡演,展現既通俗又精準的俗辣魅力。